摘要:融資難已經成為影響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文章通過綜述并剖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收及存在的問題,建議只有進行融資方面的創新,才能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并走出目前的融資困境,最后針對融資創新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型企業 融資現狀 融資問題 融資創新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是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普遍現象
一方面,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經營變數多、風險大、信用能力較低;另一方面,資金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性商品,在它的出租或委托經營中極易受到侵蝕,成為所謂“壞賬”而得不到歸還和補償,由此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具有連鎖性和整體性。
(二)我國民間資本充裕。但民間金融需進一步規范
(三)初步建立起多渠道的融資途徑
無論是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的內陸省份,都已意識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這一問題,并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制定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四)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現有的各條融資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解決中小企業、尤其是處于快速成長期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為了更好地發揮中小企業對社會經濟的巨大作用,就必須解決它們的發展對資金的需求與現實經濟生活中資金供給缺口之間的矛盾。
二、存在的問題
(一)嚴重缺乏信用觀念
我國的融資環境存在著一個在市場經濟國家根本不成其為問題的嚴重問題,那就是國有投資主體(企業和各級政府)基本沒有信用觀念,而且已經擴散為社會通病。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如果不能有效建立信用,那么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融資方式,都不能扭轉有投無回、有借無還、投資效益極為低下的局面。
(二)金融及資本市場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貸款擔保制度效率低下,股票、債券發行的政策性歧視,風險投資制度不發達,委托投資制度沒有創新,租賃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業務不發達等。
(三)政府職能機構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環境不理想
我國的政府機構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基本不是依照經濟運行的要求設置的,因此出現了關于經濟的政策政出多門。不僅政府的計劃部門、工商管理、稅務、勞動、各類中小園區、開發區也在制定政策,從而造成了政策混亂,有時甚至相互矛盾。正因為政府職能機構不健全,中介機構也就難以健康地發展起來。
(四)企業自身素質不健全
我國的經濟絕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和個體戶,因此,企業規模小、人才缺乏、科技含量小、資信等級較低等企業素質問題也是制約民間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另外,中小企業的產權關系不明確,尚未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結構。中小企業的社會保障制度也不夠完善。尚未建立健全的經營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制度、勞動分配制度、員工培訓制度。
三、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創新分析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融資體系,強化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
鼓勵創辦風險投資公司或風險投資基金。1,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采用無償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公司采取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2,金融機構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根據中小企業生產和研究開發的周期,適當加大商業信用融資力度,放寬貸款期限,增加中期流動資金貸款的比例。試辦知識產權、訂單擔保融資等業務。開拓融資租賃、投資資金、企業間借貸、賣方信貸等其他融資方式。積極吸引境外銀行、財團、券商來建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3,要支持建立市場化的融資擔保機構。支持各高新區(園)、投資機構與商業銀行聯合設立融資擔保機構,支持行業協會、企業群體和其他社會團體設立融資擔保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可以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也可以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獨立承擔民事責任。4,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有關部門要創造條件,積極協助風險投資機構所投企業參與企業并購、產權交易、股權轉讓、股票上市。允許和鼓勵非銀行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產業投資基金和其他公司及個人參與風險投資機構所投資企業的購并活動,促進創新成果與創業資本的結合。
(二)轉變政府職能,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
1,建立健全信用評審和授信制度。政府。銀行和中介等機構和部門要提供個體、私營和股份制等企業的信用信息,建立各類企業的信用檔案庫。2,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規范行為、改進作風、強化服務,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3,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社會環境的監管力度。要規范市場秩序,對各種騷擾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擾亂市場環境的行為要嚴厲懲治,切實保障中小企業的自主經營權、財產權、知識產權、投資權、勞動用工權和收入分配自主權。4,支持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小企業可以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和市場需求,自主引進先進技術。
(三)加快建設中介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支持
1,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和高級技術人才的人才市場,建立企業和職業經理人的信用評估機制。支持和組織中小企業開展各類創新服務和學術人才交流活動,促進各類要素的合理流動。2,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訓基地,加大對中小企業管理者和經營者的培訓力度,加強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建設,為中小企業開展多層次的人才培訓。3,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鼓勵中小企業間建立互助金融組織。中小企業間也可建立互助金融組織,加強共同發展和風險共擔的能力,并為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深化融資改革,大膽嘗試各種現代融資方式,拓寬融資領域
1,債券融資。債券融資相比股票融資具有投資風險小的優點。國內實踐證明,只要將債券利率貼補到比同期貸款利率低1—2個百分點,便可極大地增強企業債券融資的吸引力。2,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債券是一種混合性的金融工具,具有90%以上的股票屬性和100%的債券屬性。正是由于它的這種雙重屬性,不僅匯集了股票和債券的全部優點,而且還回避了股票和債券的某些缺陷,是一種非常有發展前途的融資工具。3,上市融資。按照公司制的法理要求,還中小企業基本的直接融資權。目前,我國各類公司制企業,雖然盡了上繳公司所得稅的義務,但仍然不能完全享有自由發行債券和股票的權利。因此,為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還公司制中小企業基本的直接融資權,建議盡快建立我國正常的債券或股票的柜臺交易市場體系。在此,還有必要指出的是,規范的符合市場機制要求的企業融資體系的建立,將為解決我國部分中小企業“過度”融資問題創造條件。4,風險投資。對于風險性最高、具有超前性和明顯的外部經濟效果的高新技術,應由政府承擔,也可以委托有研究能力的民間組織參與開發;對于風險性次高的種子技術,應由民間和政府聯合承擔,政府和民間共同分擔一半的研究與開發經費;對于風險性較低且企業有一定研究與開發能力的項目,政府資金應以參投股權方式參與投資,并分享相應的收益。5,項目融資。調整政府與企業的產業準入政策,適當擴大企業的融資權限。不能把社會基礎設施具有公益性的產出特征,就簡單地歸到財政融資范圍,而應當發揮社會基礎設施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融資方式的多樣化的優勢,確保對基礎設施融資的穩定增長,以騰出資金,發展調整經濟。6,民間融資。鼓勵個體私營單位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放開個體私營單位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限制;鼓勵個體私營單位參與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化的項目。組建個體私營單位投資、信用擔保基金,為個體私營單位投資提供貸款擔保。7,利用外資。一是利用外資在數量上要有所突破,要舍得推出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好企業、好資源來吸引外資。二是利用外資要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與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爭取多用、用好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外國政府的優惠貸款。三是引進外資的形式、方式要有所突破。8,鼓勵中小企業的創業者向親朋好友借資。我國是一個比較重親情的國家,親戚朋友之間的相互接濟是經常發生的,常被視為一種美德。在新的形勢下,完全有必要將這種親情關系引導到一種正常的規范的創業投資關系上來。
(五)建立中小企業投資公司,解決其中長期資金短缺的問題
由于中小企業融資的特殊性,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標準來進行。有以下兩種模式可以選擇:1,仿照美國模式,由各省(在經濟發達地區,可擴大到市)成立中小企業局或類似的政府部門,由其批準區域內中小企業投資公司的設立。2,我國也可以建立有別于美國的模式。具體的思路是,央行對區域內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的設立申請進行審批,并進行日常性的監管。3,配套的政策。放開對中小企業投資公司投資主體的限制。即不考察投資公司發起人、股東的所有制性質,同時限制國有部門資金進入投資公司。
此外,應當建立一個合理全面的預算控制體系,構建適合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特點的財務預警系統,進行戰略規劃,明確發展方向,適時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組織的效率,促使我國的中小型企業健康向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