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構建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以2000—2005年發生在我國滬深兩大證券市場上被外資并購的上市公司案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并購相關性、股權集中度、主并公司地區差異、并購方式等四大并購因素對目標企業競爭力變化的影響。
關鍵詞:外資并購 企業競爭力 相關并購 股權集中度 協議并購
一、導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資并購已經成為我國并購舞臺上一支日益壯大的力量,外資并購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事件層出不窮。那么,來勢洶涌的外資并購是否真能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并購的哪些要素對提高企業競爭力有顯著影響?科學地分析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資并購下的滬深上市公司競爭力實證研究
(一)企業綜合競爭力變化研究
首先以2000~2005年在滬深兩市上被外資并購的30家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構建企業競爭力模型,來評價樣本公司在被并購前后競爭力的變化情況。企業競爭力模型構建指標見表1。

據此可算出,30家樣本公司從并購前兩年至并購后兩年的競爭力得分均值,如表2。
根據表2,可畫出反映并購前后目標企業綜合競爭力變化的折線圖,見圖1。
企業競爭力綜合得分均值折線圖清晰地說明,外資并購在較短期內并不能明顯提升企業競爭力,出現了一個短暫的“衰退期”。這是因為企業在被并購之后需要一段磨合期來整合資源實現協同效應,即所謂的“并購過渡期”。但從長期來看,實質性控制權轉移的外資并購能夠大幅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二)外資并購要素對目標公司競爭力影響的研究
1 并購相關性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本文的30個樣本中,相關并購子樣本有15個,非相關并購子樣本有15個。依據前述方法可畫兩個子樣本在并購前后競爭力綜合得分折線圖,如圖2所示。
兩種類型的并購雖然都能提高企業的長遠競爭力,但兩者的走勢不盡相同。為了更深入分析相關并購和非相關并購下的企業競爭力變化;對這兩種類型的并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得到相伴概率為0.072。當顯著性水平為0.1時,表示拒絕零假設,說明兩者之間差別顯著,即相關并購提升目標公司競爭力的效果比非相關并購更顯著。

2 股權集中度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股權集中度常用的度量指標之一就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絕對控股模式下,第一大股東擁有了公司股份總額50%以上。本文依據并購后外資股東是否處于絕對控股地位,將外資并購(共30個)分為絕對控股樣本(13個)和非絕對控股樣本(17個)。依據前述方法可畫兩個子樣本在并購前后競爭力綜合得分折線圖,如圖3所示。
對這兩種類型的并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得到相伴概率為0.443,表示兩類樣本的差異在44.3%的顯著性水平下才顯著,而一般的統計檢驗中是以5%或10%為顯著性水平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從滬深兩市企業既有的被并購案例來看,國外公司是否取得絕對控股權,并沒有對企業競爭力產生顯著差異。
3 主并公司地區差異的比較分析
在30個樣本中,11個并購案例的主并公司都是香港的公司,其余19個公司所屬地大都是歐美地區。隨著香港回歸祖國,香港企業投資大陸的主觀意愿也越發強烈,內陸各地政府也積極制定出臺各種優惠措施,意在筑巢引鳳,雙方貿易往來空前密切。那么,如此火熱的香港投資大陸潮,是否真給大陸企業帶來了比其它外資更強有力的福音呢?依據前述方法可畫兩個子樣本在并購前后競爭力綜合得分折線圖,如圖4所示。對這兩種類型的并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得到相伴概率為0.193,接近于顯著性水平0.2,說明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由此可知,主并公司為香港地區的并購在提升目標公司的競爭力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而主并公司為非香港地區的并購卻能較顯著地提高目標公司的競爭力。

4 并購方式差異的比較分析
縱觀全球并購活動,絕大多數是通過公開市場進行并購,而與國外證券市場不同的是,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分為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暫不參與流通。正是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權結構,造成上市公司的國家股、法人股只能通過協議的方式轉讓,這就決定了在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的方式中,協議收購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30個樣本中,就有19個并購案例是通過協議并購來完成的。由于樣本數量有限,本文研究中將協議并購的19個樣本歸為一類,其余11個樣本歸為非協議并購類型。依據前述方法可畫兩個子樣本在并購前后競爭力綜合得分折線圖,如圖5所示。
對這兩種類型的并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NOVA),得到相伴概率為0.017,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表示拒絕零假設,說明兩者之間差別顯著,非協議并購相對于協議并購,更能提高目標公司的企業競爭力。
三、結論與啟示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的結果,我們得到以下結論及相應的啟示:
(一)被外資并購的上市公司在經歷了短暫的“過渡期”后。競爭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這是因為并購企業在宣布并購后,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并購過渡期”,并購方在此期間內可能不但不能夠實現并購所帶來的種種好處,還有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出現并購后短暫的“衰退期”。企業真正要通過吸收外資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在較長的考察期來考察。
(二)相關并購提升目標公司競爭力的效果比非相關并購吏顯著
當發生相關并購時,跨國公司在相關產品或業務上比國內的具有一定競爭優勢,上市公司在被外資并購后,雙方容易整合企業資源,形成規模效應。而發生非相關并購時,跨國公司缺少應該擁有目標企業的“行業專屬管理能力”和“企業專屬非管理人力”。目標公司吸收主并公司的先進技術、適應并購公司的管理機制的速度也會相對較慢。
(三)絕對控股并購和非絕對控股并購都能使企業競爭力得到提升,但受本文考察樣本的限制。兩者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差異不顯著,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
控股權是企業經營的制高點,也是我國企業與境外公司進行并購交涉時最難以達成共識的一個問題。我國企業在招商引資時,一方面,希望借此資緩解國內資金矛盾,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達到這樣的目的,不可避免地要以出讓部分甚至多數所有權為代價。另一方面,出于對自身經濟的主權的考慮,我國企業也會爭奪控制權,積極尋求對并購后的企業的影響力。如何在上述兩方面之間找到平衡點,是當前日益頻繁的外資并購中亟待重視的問題。國家應當不斷完善有關外資并購公司的法律法規,適當放寬某些領域的外資并購門檻,對某些特殊領域限定適當的持股比例,使得外資并購在具體操作中有據可循。
(四)主并公司為香港地區的并購在提升目標公司的競爭力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而主并公司為非香港地區的并購卻能較顯著地提高目標公司的競爭力
主并方的香港公司大多為金融投資公司或者主營業務不鮮明的公司,其所從事的并購多為混合型并購。大陸企業在迫切需要招商引資的情況下,往往盛情邀請最容易爭取到的投資客戶——香港投資公司,未慎重考慮并購是否會帶來協同效應,反而使得并購后的目標公司競爭力下滑。而主并公司為非香港地區的19個并購案例中,大多為橫向或縱向并購,主并公司往往是目標公司所在領域的跨國巨頭,并購后目標企業能夠較快較好地發揮出與主并公司間的協同效應,企業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五)非協議并購相對于協議并購,更能提高目標公司的競爭力
結合我國實際,主要原因在于:協議收購過程缺乏公開透明度,缺乏市場的監管;政府在企業并購過程中參與過深,給原本應該市場化的收購活動添加了行政色彩;協議收購大多采用一對一的談判方式,人為干預過多,不利于并購市場的良性運作。然而,在我國目前上市公司以國有企業為主的格局下,股權協議轉讓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外資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收購的主要方式,國家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探索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的并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