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規模多大才算合適,歷來爭論不休。擴大規模具有復雜的誘因,全面正確認識規模經濟,避免追求規模將企業引入困境或者毀滅的境況。本文就此從多方面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企業規模 禍因 警示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企業的規模問題是理論界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每一個企業都會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企業規模多大才算合適,企業應不應該追求規模,歷來爭論不休。支持大規模一方認為,在現代工業體系中,尤其是在大規模生產中,小型生產單位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根本無法生產。大企業還可以在長期的不景氣階段靠收縮規模而生存下來,而小企業則沒有這樣的收縮余地。反對方則認為,企業規模小并非意味著企業效率必定偏低。企業的規模或許在更大程度上與其所承擔的風險規模成正比。統計表明,企業的“死亡率”與企業的規模成反比。布蘭德期提出“規模龐大的禍因”這一口號,他堅信“龐大”的機構不僅具有社會毀滅性,而且在經濟上和技術上也不具備存在的合理性。他將其產生的原因歸結為人們貪戀或向往“巨頭”所蘊涵的權力。中間方認為,中等規模企業一直以來備受一些管理學者、咨詢業者推崇。他們認為中等規模的企業,既有大企業的規模效應,又有小企業的靈活性。
德魯克認為,企業規模要么足夠大,能從事全國甚至全球性業務,服務于整個行業市場;要么足夠小,只服務于特定區域或特定細分市場,介于兩者之間的中等規模企業最不穩定,其或是發展到足夠大,或是縮減為足夠小。德魯克指出大規模的優勢不僅限于生產效率,它還擁有巨大的社會優勢,不僅能使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且還有利于社會穩定。這些優勢僅屬于大企業,小企業無論采取何種組織體制,都無法獲得這些優勢。
道理雖是如此,問題似乎沒有這么簡單。經濟學中的主導觀點是:大企業是有效率的,規模成為效率的代名詞,企業的大型化成為經濟發展的方向。許多企業家熱衷于“超常規發展”、“跳躍式發展”,加上政府主管部門的推波助瀾,規模擴張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發展之路的首選。然而,伴隨著規模擴張節奏的加快,許多企業陷入了困境,僅在河南省就有鄭州的亞細亞,洛陽的春都。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河南安陽的安彩在完成收購美國康寧公司九條CRT生產線,剛剛成為世界老大之后便走向了瀕臨破產的命運。
筆者認為,由于企業的本質屬性,企業總是存在不斷擴張的偏好和沖動,又很容易陷入規模龐大所埋伏的陷阱。這應該引起理論界、企業界以及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然而,筆者發現,一是目前理論界主張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的熱情仍然高漲;二是人們所理解的大企業,大多仍是停留在資產規模大、年銷售量大、企業內部部門多、機構龐大、雇員數量也多的企業。人們還是傾向于把企業規模當做類似“國內生產總值”這樣的“結果”來分析,而不是把它當做一個問題提出來。三是盡管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強調規模大不代表就一定能帶來規模經濟,規模大甚至適得其反,導致規模不經濟,但實踐的結果是,人們往往還是容易盲目擴大規模。
二、企業規模擴大的禍因
企業規模的擴張在一定條件下是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手段,規模大不等于規模經濟。哈特(Halt)和蒲雷斯(rais)(1956)的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增長大體上不依賴于企業規模。這在理論界已達成共識。然而,現實中企業擴大規模的原因絕非僅是為了實現經濟規模這么簡單,企業擴大規模的誘因復雜多樣。
(一)企業規模擴大可能是管理者出于對管理業績的顯示和追求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追求市場占有率、銷售收入排名、資產總額排名等指標在行業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經營業績。國有企業行為目標的偏離,使得國有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并最終出現規模不經濟。國有企業的規模與利潤率變動并不一定存在正相關,甚至可能負相關。
(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行政干預
在我國,各級政府都負有一定的服務經濟與企業的職能。各地區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業績直接影響政府官員的政績,而且各地區的經濟總量預算指標總是不斷攀升。有多少大企業、有多少上市公司是政府的重要標志性政績。各地政府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幫助企業做大做強的利益驅動。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客觀上可能造成干預企業自主經營,誘使企業盲目擴大企業規模。
(三)企業管理者對企業規模的認識不足
錯誤地認為擴大規模一定能帶來更多利益,忽視了企業擴大規模的潛在風險大規模企業本身易患“大企業病”。實踐中許多人錯誤地將企業規模等同于規模經濟,沒有認識到企業擴張過快可能導致規模不經濟、陷入困境甚至毀滅。
(四)管理者的權力渴望為企業過度規模擴張提供了’內部動力
中外企業發展的歷史反復證明,規模的過度擴張,往往會使企業喪失初創時期的競爭優勢,陷入機構臃腫、互相扯皮。在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的企業中,管理者有著推動企業規模過度擴張的強烈沖動,這些動因有權力需要膨脹、追求收入效應,增強專用性資本以鞏固其職位等。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公司制企業中,由于管理者和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管理層通過其掌握的實際控制權,常常會推動企業規模的過度擴張。
三、企業擴大規模的警示
關于企業擴大規模的經驗、教訓、對策和建議,已有研究認為:1,企業規模擴張應注意企業的邊界。生產成本理論、規模經濟理論、交易費用理論都說明企業規模的擴張是有邊界的。2,企業家的制度創新能力或許是在未來幾十年內限制中國企業規模的最關鍵因素,企業能否擴大規模取決于企業家如何塑造自己的企業文化和激勵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新精神。3,企業規模的變化要適應新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需求。4,產品在市場上的生命力、競爭力、覆蓋率是影響和決定企業規模的主要因素,因此,培植規模企業的著力點應放在開發市場適銷對路產品和創建名牌上,以產品結構調整推動企業E規模。5,企業規模擴張涉及到企業內部組織的科學性問題。6,規模擴張應以市場和產業政策為導向,建立面向市場的技術進步機制。忽略了這一因素,規模擴張實質是外延型、粗放型和數量型的擴張,使企業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成本的增幅反而高于規模擴大的幅度,造成管理難度增大,最終導致規模不經濟。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
(一)全面正確認識規模經濟
擴大規模不一定帶來規模經濟。每個企業都有一個適度規模、有效規模,并不是每個企業、產品都能夠和必須實現規模經濟。擴大規模給企業增加利潤和機會的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和問題。未來企業規模是變大還是變小,邁克爾·波特給出了效率標準。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明確指出:國家的財富主要取決于本國的生產率和一國能利用的單位物質資源。對于企業,這個判斷仍然是適用的。企業創造的財富主要來源于企業的生產率,因此,企業規模是大是小,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其生產率的提升。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認識對于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管理當局至關重要。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
一是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評價要客觀,因地區而不同。不能簡單地以某一地區有多少大規模企業、上市公司作為評價標準。二是對企業的評價也不應該簡單地以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市場占有率等數量性指標為評價指標。應該看到,我國上市中有多少行業巨頭的每股收益少得可憐,甚至為負。
(三)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科學做出規模決策
1 考慮企業產品所處的市場類型。企業所提供的商品的市場類型可以粗略劃分為三類,類別不同企業規模決策也不同。第一類是基礎設施類產品。其產品價格金額相對較大,其技術所要求的“經濟規?!睅缀鯖]有限度(與市場需求的規模相比),因此幾乎總是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第二類是大眾消費類產品。由于產品很快便飽和或過時,且因市場的進入壁壘較低,初期投入的沉降資本較小,從而由沉降成本引起的收益遞增階段很短,這是最容易進入規模收益遞減階段的市場類型。第三類是新興領域。這里的主要風險是“標準”(或客戶口味)未能確立,企業規模一方面意味著高風險,另一方面意味著參與制定標準(或客戶口味)的權力,因此“規?!笔瞧髽I博弈的策略之一。
2 考慮市場開發的階段。市場開發的階段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早期、迅速擴張期、晚期。這三個階段構成產品和市場的“s”型增長曲線。企業在這一曲線的不同階段上可以有極為不同的最佳規模。
3 考慮技術更新的方式。技術更新大致劃分為兩種:一種是連續演變型的技術。對于這類技術進步而言,企業規模似乎有助于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的風險分攤,故大企業在平均意義上比小企業有更大的技術優勢。另一種是突變型技術。對于這類技術進步而言,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騰森認為,大企業往往被官僚化傾向和既得利益集團鎖入現有技術的成功當中而不愿意進入新技術領域,從而與寶貴的“技術進步窗口”失之交臂,在下一輪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4 考慮行業性質和個性化程度。提升企業生產率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制造的效率,二是核心技術的附加值,三是品牌附加值。在制造領域,一般而言,提升生產制造效率對提升企業生產率有明顯效果。在個性化需求比較高的產業,品牌價值則是最重要的效率標志。不對行業需要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會使企業在追求規模效應時陷入一定的誤區。非標準化的、帶情感需求類的消費品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定位于這類需要的企業,規模不是首要的追求目標,不是提升其效率的關鍵因素,品牌才是其效率的關鍵因素。
5 考慮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組織結構。規模龐大肯定會產生問題。德魯克指出:集權制和官僚統治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相反,為了維系自身的存續,必須謹防僵化的官僚主義作風,摒棄頭重腳輕的集權集中體制以及避免領導人才儲備的枯竭。采用分權政策后,大公司就有辦法克服規模龐大的職能缺陷。也就是說,只要大公司擁有明確的政策和組織結構,它就能獲得小企業的優勢,同時又不會喪失大公司原有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