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反映湖北省12個城市發展實力的22項指標,應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發現湖北省存在明顯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文章同時指出了湖北省實現經濟均衡發展的著力點。
關鍵詞:湖北省 因子分析 發展實力 聚類分析
一、研究背景
區域經濟的差異問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經濟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區域的發展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由于不同區域在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基礎建設等眾多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區域發展差異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尤其是在經濟尚處在發展階段的區域。
湖北省在經濟發展的市場化過程中,其非均衡性逐漸顯現出來,也存在著區域經濟差異問題。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則區域內差異會越來越大,直接影響到全省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包含武漢市在內的湖北省12個省轄市,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對這12個城市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統計數據進行量化分析,考察和研究了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優勢與差異。
二、建立指標體系
在遵循合理性、代表性、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可獲得性的原則下,以湖北省12個省轄市為樣本,選取了能反映城市發展實力的22項指標,建立相應的統計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不僅有總量指標,還有人均指標;不僅有經濟指標,還有福利指標;而且兼顧科技潛力指標和環境指標。具體如下:
(一)總量指標
X1: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X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X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X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萬元);
X5:工業總產值(萬元);
X6:郵電通訊總收入(萬元);
X7:能源消費量(萬噸標煤);
X8:年末實有鋪裝道路總面積(萬平方米);
X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X10:出口(萬美元);
X11:在崗職工工資總額(萬元);
X12:居民最低生保線以下人數(人);
X13:年末總人口(萬人);取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初步斷定提取前兩個公因子。

為了能更好地解釋因子的實際含義,對因子進行極大方差正交旋轉。旋轉后{}g因子載荷矩陣中因子載荷意義更加明顯,仍然選擇了前兩個公因子。
第一公因子主要在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21、X22指標上有高載荷,稱之為經濟社會總量因子,體現在量的方面。
第二公因子主要在X16、X17、X18,X19、X20指標上有高載荷,稱之為人均因子,體現在質的方面。
(三)綜合得分
利用F=(75.441×F1+18.015×F2)/93.456+算綜合得分,如下表所示:

四、聚類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得到的各城市綜合得分,對12個樣本得分進行聚類分析。樣本間距離采用歐氏平方距離,利用組間環繞分類方法,進行系統聚類,得到譜系圖。根據譜系圖將12個城市按發展實力分為4類:
最強:武漢市;
較強:十堰市、宜昌市、襄樊市、黃石市;
較弱:荊門市、荊州市;
最弱: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隨州市、咸寧市。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結合因子分析結果和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這樣的劃分是比較符合湖北省12個城市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由于第一因子占比重最大,因此排名很大程度是經濟社會總量的排名,比如總量最弱的十堰市,第二因子得分卻是最高的,該城市經濟總量很難與其他城市比較,但是十堰市經濟實力落后并不意味著人均經濟量落后,綜合發展實力排在第二位。
武漢市憑借其突出的區位、資源、市場及科教優勢同時又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一直以來都是湖北省發展的龍頭,與上海、天津、北京、廣州并列;一直是中國五大商業城市之一。近年來,武漢市不斷加大經濟建設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交通運輸、通信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超常規發展。同其他幾個省轄市比起來,武漢市在各項指標上均遙遙領先。例如,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標第三產業比重方面;2005年武漢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49.57%,而在本次研究的其他11個省轄市中,只有十堰市的第三產業超過了40%。但是,武漢市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偏低,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高素質的人才向武漢市集聚。
十堰市、宜昌市、襄樊市、黃石市屬于發展實力較強的城市。十堰建市之初從全國調入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二汽的成功入駐為其工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宜昌市作為三峽項目的直接受益者,從2001年起經濟出現騰飛。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且教師與醫生的數量也高于除武漢市外的其他各市。襄樊市已經形成以輕工、機械、醫藥、建材、化工、食品為主要產業支柱的工業體系,是中央、省屬三線軍工企事業單位集中的城市。黃石市的形成與發展得益于所在地富集的能礦資源,煤炭、鋼鐵工業發展迅猛,已經躋身工業強市。
荊門市、荊州市屬于發展實力較弱的城市。兩市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全年雨水偏多,洪澇災害對本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威脅較大,這是影響本區經濟發展最大的一個制約因素。
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隨州市、咸寧市屬于發展實力最弱的城市。這些城市相比從前雖有較大進步,但工業化進程較慢,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偏低;第三產業雖有上升,但都沒有超過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
(二)建議
要大力推進“大武漢”都市圈建設,強化武漢市的聚集和輻射功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進一步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發展旅游、信息、技術服務等第三產業,盡快形成湖北省發展的增長極,以帶動其他區域的發展;要加快宜昌、襄樊兩個副中心城市的發展,推進產業升級,強化城市功能,使其形成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要支持宜荊荊、襄十隨兩大經濟圈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以汽車、水電、化工及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體的“族群經濟”,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對于發展較慢的城市,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從單一經濟向經濟、社會、生態各方面協調發展的轉變,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