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科學技術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社會,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以圖像、聲音和視頻為主的多媒體信息迅速成為交流與服務的主流,這就給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在信息化時代的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因其特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成為人們渴求索取的目標,信息資源共享的手段與方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使如何拓寬數字圖書館的發展空間,讓數字圖書館更好更快地發展成為當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以數字化為先導的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化的生存正引領著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革命。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潮的推進,作為知識的殿堂——傳統圖書館正面臨著一次全方位的技術革新,一個集信息儲藏、加工、交互與傳播于一體的嶄新載體——數字圖書館,正脫穎而出。
所謂數字圖書館,就是指圖書館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所支持的數字信息系統,對圖書館各種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存貯和傳輸。也就是說,數字圖書館運用計算機系統管理各種載體文獻的加工與服務,并通過現代化網絡技術組織用戶訪問館外數字化文獻信息,如電子期刊、聲像資料、多媒體資料等。
資源融合是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人力資源是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 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 (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
數字化資源是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就猶如無米之炊、 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自身的特點、科技發展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這是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
硬件建設是保障
目前,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因此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的技術和產品。
總之,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各館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必須各具特色。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原則取向應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特色鮮明、逐步推進。互聯互動、網絡資源共享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也要遵循。從用戶需求個性等因素出發,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和硬件條件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中發揮的效能達到最大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