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4歲的兒子走過來說:“媽媽,我想再買一輛賽車。”我裝作沒聽見,不理他——昨天剛給他買了一輛賽車。
見我沒反應,他搖搖我的胳膊,大聲說:“媽媽,我想再買一輛賽車。”
我說:“沒錢,這個月的工資花完了。”
“那怎么辦?”兒子苦惱地眨眨眼。
“怎么辦?不買!想買,你出去拾破爛,賣了錢買賽車。”
我以為事情到這里就完了,誰知過了一會兒,兒子從廚房找到一個塑料袋,興奮地喊:“媽媽,走,拾破爛去!”
臭小子,真要拾呀?!我忍痛關掉電視機,領他下了樓。
那天上午,我陪他在小區轉悠了兩個小時,拾的破爛賣了一角錢——一個可樂瓶子。
兒子用小手緊緊攥著一角錢,臉上洋溢著紅艷艷的喜氣。中午,他一邊吃飯,一邊大聲給他爸爸講述拾破爛的經過,高興得哈哈大笑。
午飯后,他呼呼睡了三個小時,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媽媽,咱們拾破爛去。”
下午四點鐘,外面的太陽毒辣辣的,我說:“算了,別拾了,想買賽車就給你買。”
“我不要賽車,我想拾破爛,拾破爛有意思。”
怎么回事啊?倒讓他拾上癮了。
無奈,我只好說:“你跟媽媽學一首唐詩,再畫兩張畫,晚上我帶你去廣場拾破爛,那兒人多,破爛也多。”
“真的?”
“真的!”
有了這個承諾,他唐詩學得特別快,畫也畫得特別好。
晚飯后,他迫不及待地拉著我去廣場。
他蹦蹦跳跳地在人群中穿行,一會兒拾張廢紙,一會兒撿個玻璃球……
那晚收獲甚豐,回到家,兒子洗過澡,往床上一栽就睡著了。
從那天起,我每天陪兒子拾兩次破爛,拾了一個多月,漸漸發現了一些變化:
首先,兒子的胃口好了——什么都吃,而且吃得極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嘴饞起來;入睡快了——晚上睡覺不再叫人陪,洗過澡一會兒就睡著了;身體壯了——吃得好,睡得香,自然身體強壯,精神飽滿。
其次,兒子不買玩具了。從拾破爛那天起,兒子再也不讓我給他買玩具了,因為拾破爛的路上總有拾不完的“寶藏”,一枚扣子、一個香水瓶、一顆桃核……類似這樣的東西,俯拾皆是。
再次,內向的兒子變得活潑、開朗了。拾垃圾是戶外活動,不用擔心孩子弄臟地板或者打碎花瓶,除了小心車輛,我對他的約束幾乎為零。沒有了訓斥,他好動好玩的天性得到了滿足。在與陽光、空氣、樹木、草地的親密接觸中,他一邊拾荒一邊玩耍,粉嫩的小臉格外燦爛,舒心的笑聲使空氣都活躍起來。
一天晚上,我們在廣場走累了,坐在草坪上休息。草坪上的草散發著好聞的氣味,沁人心脾。我想起小時候自己摘薄荷葉驅蚊蟲、偷吃玉米稈兒劃破嘴角的趣事,就給兒子講了起來。他靜靜地偎依在我的懷里,聽著聽著閉上了眼睛。我只好抱著他往家走,快到小區門口時,他睜開眼,迷迷糊糊地說:“媽媽,你真好!”一句話,說得我差點掉淚——有喜悅,但更多的是慚愧。我親了親他的小臉,心想:孩子,媽媽以后要對你好些、再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