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它與魯北的“鼓子秧歌”、膠州的“膠州秧歌”齊名,而海陽秧歌尤以規模最大、角色最多而聞名全國。海陽秧歌是漢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歌舞形式,流行于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
海陽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公元1425年)。《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以此發展成今天的特色秧歌,在當地流傳有:“鄉下秧歌進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還有“聽見鑼鼓點兒,擱下筷擱下碗,聽見秧歌唱,手中活兒放一放;看見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這兩首民謠,說的就是人們對海陽大秧歌的喜愛,也說明秧歌當時已成為慶賀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內容,在民間上至老者下至少兒都愛學會跳。
傳統的海陽秧歌是一種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性社火節目,主要由“執事、樂隊、舞隊”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樂大夫)部分,其中有“三眼槍”、“彩旗”、“樂大夫”、“花鼓”、“村叟”、“家婦”、“漁翁”、“樵夫”、“相公”、“閨秀”、“貨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兒”、“霸王鞭”等等。其次是樂隊,有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隨后是舞隊,一般扮有各類角色幾十人,其中又分為指揮者——樂大夫,集體表演者——花鼓、小女曼,雙人表演者——貨郎與翠花,箍漏匠與王大娘,丑婆與傻小子,老頭與老婆,相公與媳婦等。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是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則是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詞,令人叫絕稱快。有些觀眾受其感染、忍俊不禁,竟加入隊伍扭跳起來。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只著上盛裝,擺動彩扇,幾十人或數百人排成隊列,在鑼鼓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廣場上可盡情扭跳。秧歌鬧起來時遙看恢弘豪放,近看節律緊湊,像行走的樂隊,像高歌的方陣,像氣派的大戲,把節日的喜慶氣氛一下子就提了起來。村鄰之間還利用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每逢海龍王生日時秧歌隊還到龍王廟及漁港碼頭舉行祭?;顒?。
秧歌表演者與其他地區不同,自有一套從挑選、訓練演員直到演出完整的辦法。據老藝人鞠老師介紹,過去,每年進入臘月二十三以后,村里有影響的人物就出面組織春節的有關活動,為春節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請未有名的老藝人當教師,由他們從村里的一些男孩中選人,春節時開始在本村與附近鄉村巡回無償演出。秧歌萌生于鄉土,活躍于民間,在發展中自行流變,是群眾自發參與、自由宣泄、自娛自樂的廣場民間藝術,展現了膠東農村青年女性特有的健美體態和情性魅力,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
在活動表演時,排在秧歌隊最前列的是樂大夫,他左手執令旗、右手拿馬尾繩甩子是舞隊的指揮,其地位極為重要,承擔著指揮秧歌、活躍氣氛以及點報節目的作用,在喜慶節日里,他即興作詞演唱祝福百姓的吉祥語言。樂大夫扮相威嚴、舉止穩健、其舞蹈動作大都借鑒民間武術,如“八卦掌”、“螳螂拳”、“長拳”、“少林拳”等。花鼓在秧歌隊中一般是由青壯年男子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有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鼓手們武生扮相,陽剛健美,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表演時,雙臂揮舞,前后跳躍,左右穿插,右手持鼓槌在身體上下左右擊鼓,體現英雄氣概,一般由16至24名青年組成。緊隨其后的為小女曼彩扇組,作鄉間姑娘扮相,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動作流暢、姿勢優美,原與花鼓結對表演,后逐漸脫離花鼓而獨立表演。緊隨其后的是自由舞部分,往往有雙人舞、單人舞或者其它藝術形式。搭檔組合有 貨郎與翠花、箍漏匠與王大娘、丑婆與傻小子等。多人舞莊嚴有余而詼諧不足,雙人舞詼諧有余而莊嚴不足,前后一調劑,莊中有諧、諧中有莊、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效果。在舞蹈中的貨郎與翠花,表現的是鄉間小商人串鄉走村,村姑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二人既談貨論價,為已著想,又互相愛慕,彼此關懷,表現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箍漏匠與王大娘是觀眾非常喜歡的一對人物角色,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兒旱魃所變,她私自下凡,變成村婦王大娘,箍漏是南天門土地神變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敦促王大娘歸天。藝人選取二人相遇后戲逗打鬧、相互周旋的情節,編排成一段表現男女大膽追求愛情的雙人舞蹈。丑婆與傻小子,是秧歌中風趣、滑稽、不受局限的人物角色。丑婆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子則是頑皮孩童扮相。丑婆表演以嘩眾取寵為要,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時而瘋癲賣傻,時而忸怩裝嗔。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則,而節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鑼。歌曲多為民間小調,演唱時,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跑四川》、《貨郎調》、《花鼓調》以及各類民間小調等。
從正月初一開始,秧歌隊在村內演出后,還串午寸慰問演出,俗稱“排門子”,通過這一形式,會大大增進村與村、民與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以此祝賀新春送福到各家,正月“十五”燈節這天,秧歌隊還要手持燈火舞蹈。從每年正月二十三開始,幾乎要鬧騰一個正月,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壓了鑼鼓??亢_叺难砀桕犆磕赀€要在海龍王生日這天,秧歌隊成員凌晨五點就起來化妝,天不亮就趕往海邊的龍王廟進行拜神敬獻歌舞,遇大廟進入廟內表演,遇小廟則在廟前表演。如果外村秧歌隊前來,本村負責人要立即率隊出村到村口進行迎接,開始“見禮”,然后才可開始表演。舞隊開始先由樂大夫率隊“走陣”后進行達一個小時的三拜九叩大禮,這是表演的高潮。
隨著社會的發展,海陽秧歌的形式與內容不斷變化,然而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沒有變。人們素以看秧歌、演秧歌為生活中一大樂事。每當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墻頭、屋頂、樹上……處處擠滿人群,“沒有秧歌不叫年”,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幾十年來,海陽大秧歌凝聚著歷史、文化、藝術、傳承價值,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