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了解本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特點及規律。方法:利用EXCEL和手工統計方法,對本院2006年12月-2007年11月360例藥品不良反應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結果:360例報告中,女性患者的發生構成比高于男性患者;≥60歲者占32.22%;靜脈輸液給藥方式發生構成比最高,占83.61%,其中尤以抗微生物藥居首位,占75.83%。主要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以皮膚及其附件為多見,占45.50%。結論:必須合理使用抗生素,調整給藥途徑,減少靜脈滴注,以降低藥品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保障用藥安全、有效。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 報告表 分析
中圖分類號:R9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08)05-0202-02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不包括無意或者有意超劑量用藥,更不包括因醫療事故和因藥物質量問題引起的有害反應。ADR會給患者帶來損害,為了做好監測工作,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本文對本院360例ADR報告進行匯總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2007年11月上海市利群醫院網絡上報的360例ADR報告表,采取手工整理、篩選的方法,按患者年齡、性別、給藥途徑、ADR涉及的藥物種類、ADR損害分布及其臨床表現等項目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一般資料:360例ADR報告中,所涉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232例,年齡分布情況詳見表1。在ADR的類型中,一般的ADR有307例(85.28%),嚴重的有3例(0.83%)。新的一般的有50例(13.89%)。

因果關系:根據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進行評價:“肯定有關”248例(68.89%),“很可能有關”92例(25.56 %),“可能有關”15例(4.17%),“可能無關”5例(占1.38%)。360例報告中,單一用藥的例數最多,占92.66%。評價“肯定有關”的比例相對比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ADR報告表中對不同時間給藥及不同途徑給藥的藥品未納入并用藥品,所以報告中并用藥品的情況可能與實際情況略有偏差。
ADR的轉歸:ADR在停藥并給予對癥處理后治愈的占35%,好轉的占63.3%,3例嚴重不良反應患者入院后采取一系列的治療措施,待病情穩定,好轉后出院。
給藥途徑:從統計結果看出,靜脈滴注引發的ADR占總數的83.61%,不同給藥途徑導致ADR發生的構成比,詳見表2。
引起ADR的藥物種類損害分布和臨床表現:對360例ADR報告涉及的藥物進行分類統計,引起ADRS前4位的藥物依次是:抗微生物藥、中藥注射劑、中成藥和心血管系統藥,詳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抗微生物藥物引起的ADR最多,占全部病例數的75.83%。發生ADR的抗微生物藥物中,以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阿奇霉素、青霉素類所占比例最多。具體分類和所占比例詳見表4。
藥物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或系統以皮膚損害為主,占45.50%,其次為消化系統、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損害,詳見表5。

3 討論
從年齡分布情況看,ADR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但≥60歲的老年人群發生比例最高,達32.22%,這可能與老年人各臟器功能減退、藥物代謝速度減退、易發生蓄積有關。有報道提到,老年人的ADR發生率是青年人的2~7倍[1]。另外,女性比例高于男性,這與藥源性疾病的性別分布一般規律相符[2]。
靜脈給藥引起的ADR發生比例高達83.61%,可能是因為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無肝臟的首過效應,故造成藥物濃度增高,對機體的刺激性較強。同時靜脈給藥基本是在醫院范圍內進行操作,能及時監測不良反應的發生。而口服用藥通常是在院外,對不良反應的發生無法監控。為此,上海市衛生局曾在2006年9月28日向市民發出警示:“患者用藥觀念要改變,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用靜脈輸液,力求把藥品使用的副作用和風險降至最低?!?/p>
由表3可以看出,引起ADR最多的藥物仍是抗菌藥,約占75.83%,其中發生ADR例數居前4位的抗菌藥物是頭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阿洛西林,可能原因為抗菌譜廣、使用方便、臨床上應用廣泛,同時存在濫用情況,如對病毒性疾病的治療,抗生素使用頻繁;在對細菌性疾病治療時也存在量過大、時間過長、部分必要時使用的藥品便成為常規使用等。因此,臨床上應有針對性地使用抗菌藥物,正確掌握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及療程,避免不合理用藥。
由表5可知,由藥物所致的ADRS損害分布以皮膚損害為主,占45.5%。這可能因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有關。其次為消化系統損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損害。
近兩年來我院收到由中藥引起的ADR報告有明顯上升趨勢,輕者為皮疹、瘙癢,嚴重者致過敏休克。中藥制劑品種繁多,劑型亦多,但生產工藝、制劑技術落后,不能完全去除有害成分。在提取精制后,有效成分及有害成分均濃縮,療效提高的同時,毒性亦增強[3]。因此,在臨床使用時須密切觀察,控制中藥注射劑的滴注速度,發現問題要及時對癥處理,以減少或避免ADR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紅影,陸遠雁.2006年上海市不良反應監測分析[J].上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通訊,2007,(10):7-12.
2 雷招寶.藥品不良反應知識問答[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21.
3 雷招寶.藥品不良反應知識問答[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326.
(收稿日期:200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