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冬前徒長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播期過早,冬前積溫高;二是播種量過大,冬前群體高;三是品種不適,冬性弱;四是施氮肥過多。其主要危害和預防措施如下:
一、冬前麥苗徒長的主要危害
1.降低抗逆能力。冬前麥苗徒長,由于植株幼嫩、莖蘗多、生長細弱,致使抗凍能力降低,在持續3~5天-7~-5℃的條件下,地上部分葉片即會受凍;如果溫度再低,降至-10~-7℃,持續5~10天,地上莖葉和大部地下莖節就會凍死、干枯,造成嚴重減產或絕產。而且由于麥苗不健壯、群體大、通風透光不良,其抗旱和抗病蟲害能力也會降低。
2.消耗養分和水分。冬前旺長、越冬后干枯的麥苗,已將播種時施入的種肥和底肥大部分消耗殆盡,早春要恢復正常生長需要補充大量的養分和水分,僅氮肥一項一般就需每公頃補施300~450公斤。按受凍害麥苗干枯造成的“一消一補”,每公頃麥田最低要浪費220~300公斤標準氮肥,而其他磷、鉀等養分也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浪費。
3.造成小麥減產或絕產。麥苗冬前徒長必然會造成小麥減產甚至絕產,即使早春采取補救措施,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減產,同時也加大了投入,提高了生產成本。
二、冬前麥苗徒長的預防措施
1.選用高產、抗逆性強的小麥良種:播種前應根據氣候特點選用冬性強的優良品種,盡量減少弱冬性品種及春性強品種的種植面積。江蘇邳州適宜的主要品種有“煙農19號”、“淮麥20”、“煙輻188”、“華麥1號”、“濟麥21號”等。
2.因地制宜實施配套技術:
①適期晚播。在提高播種質量的基礎上,要適期晚播,盡量減少由于早播和秋冬氣候偏暖引起的冬前旺長。就江蘇省的徐淮地區而言,小麥播期以10月5日至20日為宜。稻田套播小麥應將稻麥共生期控制在7~10天,在水稻收獲前播種過早過晚都不利于形成冬前壯苗,尤其不宜過早播種和施用氮肥過多,這是達到“兩壯一促”栽培法要求的基礎條件,一般徐淮地區稻套麥的最佳播期為9月30日至10月15日。
②科學確定播量。根據地力高低、品種分蘗力強弱、播期早晚科學確定播種量,搞好精量和半精量播種,減少種子浪費,降低冬前形成旺苗的概率。
③合理施肥。協調好氮、磷、鉀肥的比例,不過量偏施氮肥,有條件的可采取配方施肥,減少施肥的盲目性。
④因苗施肥。對于有旺長苗頭的麥田,在麥苗分蘗以后可根據情況適時進行踩壓,通過踩壓使麥苗受到一定的傷害,起到暫時延緩其生長的作用;對于旺長不嚴重且群體較大的麥田,可采用深耕斷根的方法控制其生長,時間在立冬前后,選晴天的下午進行深中耕,深度達10厘米左右,通過深中耕切斷部分根系,削弱植株的吸收能力,使其根系向深處伸展,既可抑制地上部分生長,還可促弱苗轉壯;而對于旺長嚴重且有拔節趨勢的麥田,可在分蘗結束后選晴天下午進行連續鎮壓,使部分麥苗受傷控旺長,鎮壓麥苗的工具可視苗情、墑情和土質而定,土壤墑情好、麥苗不是太旺的,可用木磙或石磙鎮壓;墑情差或麥苗過旺的,可適當鎮壓。
⑤冬前蓋土。采取蓋土防寒措施,既可減輕凍害,又有保墑和保苗早發等作用,但要嚴格掌握蓋土時間。蓋土過早會捂苗發黃,降低抗寒力;蓋土過晚,則易遭受凍害。一般以氣溫穩定在0℃時蓋土為宜,蓋土的厚度,以使分蘗節處于地表以下3厘米左右為宜。
⑥采用化控技術。對于徒長麥田可采取用適量的矮壯素或壯豐安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噴施,這是幼苗轉壯的補救措施,但一定要特別注意用量和比例,以免造成藥害。(江蘇省邳州市農林局 魯守強 湯靜 郵編: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