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致富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以他們特有的勤勞和樸實,在大農業的田野上挖掘著自己的財富。雖然成功的模式不一定可以復制,但我們希望這些故事能給讀者朋友帶來思想上的解放和觀念上的更新:致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知識改變命運,行動成就夢想”。
李燕萍,沈陽市人。1998年從當地一家防盜門廠下崗后,走投無路的她,顧不上城市女人的矜持和柔弱,賣過咸菜、擺過地攤、做過家政員,沉重的生活壓力讓她有點喘不過氣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從一本雜志上看到養野豬的消息,就是這個消息使她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2000年冬天,李燕萍拿出家里僅有的1萬多元儲蓄,以東北女子特有的豪情離開城市來到農村養起了野豬。此時家中還有正在讀大學的孩子,壓力可想而知,而她只有默默地承受。
由于資金有限,李燕萍剛開始只引進了2頭帶崽的母豬和1頭小公豬。為解決飼料問題,她四處找人代養野豬,等野豬出售后除去飼養成本,平分利潤。第二年,兩頭母豬生下了19頭小野豬,付出終于開始有了回報。代養者看到養野豬確實有經濟效益,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2003年,李燕萍用四處借得的10萬元在沈陽市東陵區王濱村建起了自己的野豬養殖場。創業初期,為了節省開支,豬場里里外外就她“光桿司令”一個。北國的冬天,盛產的就是大雪,因為資金短缺,李燕萍的豬圈是簡易的大棚式豬圈。為防大雪壓塌豬圈,在零下二十幾攝氏度的低溫下,她只能爬到豬圈頂上掃積雪。
幾年過去了,現在李燕萍的野豬場年出欄三元雜交商品特種野豬5000多頭,有代養戶80多戶。北國的風雪剛過去,眼看太陽就要出來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隨著野豬越養越多,銷售難出現了。野豬肉雖然味道鮮美,瘦肉率高,但價格也比普通家豬肉高出好多,一時間普通老百姓難以接受。為此,李燕萍在沈陽市特地開了家野豬肉專賣店,但效果也不是很好。俗話說:“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為了打開銷售市場,李燕萍決定先讓消費者免費品嘗野豬肉,還用野豬肉當餡做野豬肉包子賣,1元錢2個。由于野豬肉比家豬肉味道鮮美,特別受消費者歡迎。野豬肉包子的熱銷,帶動了野豬肉的熱銷。僅2006年春節,李燕萍就賣出了500多頭商品野豬肉。從此,李燕萍的野豬養殖和銷售也就走上了正道,她本人也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想。(此內容的DVD光盤本刊讀者服務部有售。)
編輯點評:特種野豬養殖雖然經濟效益高,野豬肉也味道鮮美,但畢竟是針對高端客戶的,其市場需求量有限。因此,養殖者在投資養殖之前必須提前考慮產品市場銷售問題。創業初期的李燕萍通過精打細算,用最少的資本做了一樁最劃算的買賣。在創業過程中,李燕萍又以她特有的堅韌和勤奮走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在銷售受阻的時候,她用賣包子這種歪打正著的辦法,讓千家萬戶接受了她的野豬肉。可見她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勤勞,還歸功于思路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