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網上銀行調查報告》顯示,雖然我國網銀用戶數量大大增加,但是多數用戶對網銀的安全性仍存疑慮。所以,加強有關網銀安全的數字證書。尤其是第三方數字證書的推廣,就成了未來推廣網銀的重中之重。
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網上銀行業務已比較成熟。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近日發布的《2008中國網上銀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網上銀行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用戶量及交易量同期高速增長,網上銀行對于傳統柜臺業務的替代性也進一步提升。
安全仍是關注焦點
報告顯示: 2008年,全國范圍內,個人網銀用戶比例為19.9%。在10個經濟發達城市中,2008年使用個人網上銀行的用戶比例達到44.9%,比2007年高出7.1%。2008年,全國個人網銀活動用戶最常使用的功能是賬戶查詢和網上支付,而信用卡還款和個人貸款,大部分用戶都不常使用。
在企業用戶市場,網銀用戶增長的趨勢則更為明顯: 2008年全國企業網銀用戶的比例達到42.8%。在2008年10個經濟發達城市調查結果中,使用企業網上銀行的用戶比例繼續增長,比2007年增長了10.3個百分點。從不同規模企業網銀用戶總體發展情況看,企業規模越大,使用網銀的比例越高。將近60%(59.4%)的活動用戶使用網上銀行辦理超過一半以上的柜臺業務。
整體看來,2008年全國個人網上銀行成長指數為59.6,總體實現程度為59.6%,整個市場仍處于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而且依然有較大的上漲空間; 全國企業網上銀行成長指數為65.56,總體實現程度為65.56%,還有34.44%的發展空間。
不過在關于網銀用戶行為特征的調查中,安全性再次成為關注重點,調查結果顯示: 無論對企業網銀用戶還是個人用戶(包含活動用戶和潛在用戶)而言,網銀的安全性能仍然是他們選擇網銀時最看重的因素。雖然從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APAC)處傳來的消息稱,截止到2008年10月30日,基于CN域名管理體系建立的反釣魚快速解決機制,已經停止了超過300家釣魚網站的域名解析。但銀行卡相關病毒數和“網絡釣魚”網站數量仍舊處于急速上升的趨勢。
“商業銀行在網銀糾紛中,往往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客戶,這是不對的。銀行應在網銀安全上承擔起更多責任。”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李曉楓認為,網銀安全仍舊存在很多問題,銀行的網絡平臺離“真正放心”還有差距。

第三方認證需大力推廣
值得欣慰的是,網銀用戶的安全意識也在迅速提升,數字證書作為成熟、有效的安全保障手段正在被更多用戶認可。數據顯示: 目前有65.1%的企業網銀活動用戶使用專業版/數字證書版網銀,超過半數(51.7%)的個人用戶使用數字證書版網銀。使用數字證書網銀的活動用戶中,81%的用戶接受數字證書收費形式,希望免費的用戶只占19.0%,這說明銀行服務收費已經被大部分用戶接受。
不過在網銀數字證書收費方面,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的態度有所不同。高達50%的個人用戶可接受的年服務費在10元以下,這說明個人網銀用戶對網上銀行服務費的價格接受程度還較弱; 而企業網銀用戶中,50元以內能接受的用戶比例為38.6%; 若超過100元,也有38.5%的用戶表示能接受。對此,《報告》指出,個別用戶提出的“按交易額的一定比例來收取服務費”的建議,各銀行不妨考慮。
對于用戶使用網銀整體體驗感覺差,尤其是網銀業務糾紛多、而銀行方面過于注重厘清自身責任的問題,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采用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的服務,對于解決糾紛、發展網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使用網上銀行一定要采取數字認證證書,這一觀念已經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可,但是使用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的數字證書,還是使用銀行內部認證機構提供的數字證書,又成為新的爭論點。盡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和《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面向社會公眾的服務,必須由依法設立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服務。但目前,四大商業銀行和招行都有自己的認證機構,而國內的第三方認證起步較晚,發展比較尷尬。
“基于PKI(公開密鑰體系)的第三方數字證書機制是解決當前網上支付安全的有效手段。”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三方證書的應用普及對于銀行和用戶來說是一種“雙贏”,尤其是當交易雙方發生糾紛時,第三方認證機構將承擔關鍵的舉證義務,以切實保障用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