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來,我參加了一些IT企業的年終活動。明顯可以感覺到,全球經濟衰退已經影響到我國的信息產業的實體經濟。不少著名的IT企業無法完成預算任務,出現了歷史上首次業務負增長的情況。一些在中國任高管10余年的資深人士對此深表震驚,以至于提出,中國經濟特別是IT到底是正增長還是負增長的問題。
現在看來,如果不考慮國家拉動內需政策的因素,IT為負增長的可能性也許存在,但考慮到中央政府4萬億元拉動內需大政的因素,中央經濟工作會確定的明年GDP增長保8%的目標等因素,對明年市場過于悲觀顯然有些不切實際。
我以為,判斷明年市場態勢的關鍵在4萬億元如何作用于信息產業。分析這個問題,要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用于拉動內需的資金絕不止4萬億元。有專家分析,地方政府配套的投資比例為1∶4到1∶6。如果按1∶5算,各級政府總投入可能達到20萬億元。專家還指出,銀行貸款與民間資本配套也會有約10萬億元。因此,拉動內需兩年內到位的投資總量有望達到30萬億元的量級,平均每年15萬億元。
2007年,國家實際利用外資為800億美元,合5600億元。這樣算下來,今后兩年,拉動內需每年的投資相當于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數的27倍。這樣的投資力度下,經濟難道有衰退的理由嗎?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表示,4萬億元安排情況是: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約2800億元,加快建設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約3700億元,加快建設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約1.8億元,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約400億元,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工程約3500億元,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約1600億元,加快災后重建約1萬億元。
其次,如此大的投資會有多少落到信息產業?在發改委確定的投資方向中,信息技術的含量有所不同。其中自主創新、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含量較高,交通次之,農村和安居工程更次。據計世資訊報告,發達國家信息化投資占項目投資的比例高于5%。如果按4%計算,今后兩年每年可為信息產業帶來6000億元的營收。如果加上專家所說的建設3G另外投入的9000億元,總額可為1.5萬億元。200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年增加值為1.3萬億元。如此計算,我國信息產業衰退的局面應該不會出現。
第三,哪類企業受益較多?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所說的投資方向上看,如果說前些年的投資主要用于建設外向型經濟,那么今后的投資會改變我國的經濟結構,從重外轉向強內。各類外向型經濟體很難從“4萬億”中受惠。
在內向型企業中,自主創新、醫衛文教、交通、農村及公共服務類單位受益較多,而其他行業及消費類行業受益較少。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確定的投資領域傳統上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行業性、項目性而非產品性的應用系統會成為投資的重點。因此,行業內的軟件及服務企業受益早、受益大。而這類企業中,國字頭的或本土的企業受益又會快于并大于跨國企業。從這個意義上看,“4萬億”是本土軟件企業的重大利好。與之相比,硬件企業會受益較晚、受益較小。
最后,拉動效應何時顯現?考慮到國家項目審批和管理的程序,最快明年一季度會投資到位,展開投標。而錢落到信息產業各類企業手中,最快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