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由于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占主導地位,而物理知識卻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和學中可采取對知識的引入、探究方法、知識結構及內在聯系等當作一個個問題,對同學原有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地設置疑問,讓他們通過釋疑來激發誘導積極主動地學習。
1 在學生閱讀教材前設疑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在學生自學教材前,以思考題的形式設疑導學,從形象的事實到抽象的結論,層層設疑,促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例如:在講《變阻器》一節時,我首先提出一些問題。
①變阻器的構造如何?
②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③常用變阻器有幾種?各有什么偉缺點?
④滑動變阻器如何連入電路中?
2 運用數學物理方法設疑
在講電功率概念時,我設計了如下思考題:
①1kW·h電可使100W的電燈工作10h,可使40W的電燈工作25h,用數學物理方法比較它們的用電的快慢,并說明物理意義。
②在1h內甲用電器用了1kW·h電,乙用電器用了1.2kW·h電,用數學物理方法比較它們的用電的快慢,并說明物理意義。
③甲用電器在1h內用了0.5kW·h電,乙用電器在2h用了0.8kW·h電,用數學物理方法比較它們的用電的快慢,并說明物理意義。
在此基礎上,學生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自然會水到渠成。
3 在實驗過程中設疑
有些物理問題,學生沒聽見過或熟視無睹,因而就談不上心理水平。教育心理學認為:人們對某些事物(或知識)的感知愈多,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就是愈清晰深刻,這個知識在住處系統中就容易喚起,從而增強應用上的靈活性,為此加強實驗教學,并為此著為學生的現有的感性認識。針對實驗的裝置、步驟、現象、原理、結論以及從現象到結論的方法進行設疑。例如:在講八年級物理《探究:串、并聯電路電壓的規律》的過程中,提出如下問題:
①實驗目的是什么?
②實驗用到哪些器材?
③如何設計實驗?
④分別把電壓表接入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在的不同位置,從電壓表的指針偏轉情況看到什么現象?
⑤通過實驗操作、分析和論證最后得到什么結論?
4 針對抽象對程設疑
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原理難以理解,我針對成像原理的有關要素,設計了如下思考題:
①人在物體和鏡子之間背朝鏡子,能看到物體而看不到像,若從入眼接收光線來分析是什么原因?
②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確定出的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的范圍,在此范圍以外能否看到物體的像?
③根據上述兩個現象分析,像是由什么光線形成的?
④保持物體和鏡子的位置不動,在不同的位置上所看到的像的位置動不動?
5 在習題教學中針對習題設疑
例如針對這樣一道習題:“把燒瓶內的水燒開后,塞緊瓶塞倒豎過來,待水停止沸騰后向燒瓶底部澆涼水,你會看到已停止沸騰的水又重新沸騰起來,這是什么原因?”這是一道實驗習題,我做了演示實驗后,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我緊接著提出了如下思考題:
①把涼水澆到燒瓶底部上后,底部溫度如何變化?
②水面上的水蒸汽遇到底壁后會發生什么變化?
③水蒸汽的密度和壓強會發生什么變化?
④水的沸點隨壓強的變化如何變化?
6 根據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設疑
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一些物理現象,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這些事例的“然”字出發,通過設疑激發其追究其“所以然”。學生既感到親切,又容易產持強烈的求知欲。例如:講過《光的折射》后,我針對學生常見的筷子的折射現象設疑。
①看到了什么現象?實際如何?
②人是根據什么經驗來判斷物體位置的?結合前面所學的光在兩種物質界面上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說明光是如何從水中射入空氣中的。
當然恰當的設疑要在吃透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