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向前推進,我國人口逐漸向城鎮集中,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日益膨脹,而農村建設用地變化違背理論預期;因此,我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現實與理論預期存在矛盾和偏差。本文將“脫鉤”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引入土地管理領域,提出我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脫鉤”形態。在計算其臨界值及構建“脫鉤”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定量界定出“脫鉤”程度的八種狀態,篩選出考核指標后,對臨港新城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得出三點結論:其一,2000年以前無錫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出現“擴張負脫鉤”、“擴張連接”和“弱脫鉤”的非理想狀態。近年呈現“強脫鉤 ”的理想狀態;其二,土地宏觀政策是調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有效手段;其三,開展土地整理是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 城鎮建設用地;農村建設用地;脫鉤;無錫
中圖分類號 F2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179-06
“脫鉤(Decoupling)”一詞最初源于物理領域,物理學界一般理解為“解耦”,通俗地講就是使兩個或多個物理量之間的響應關系盡早分道揚鑣。早在1966年,國外學者就提出了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的“脫鉤”問題[1],首次將“脫鉤”概念引入社會經濟領 域。此后,有關“脫鉤”概念的探討一步也沒有停息。近年來,“脫鉤”理論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到能源與環境、農業政策、循環經濟等領域,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17]。國內學者 對“脫鉤”的相關研究剛剛起步,臺灣學者[18]在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能源與 環境項目研究時明確將Decoupling理解為“脫鉤”。大陸學者對“脫鉤”的研究較少,可歸納為兩類:其一,評價類[19~22];其二,關系類[23~26];前者主要探討“脫鉤 ”評價模式的分析、指標體系的構建、度量尺度界定等層面,后者是最近兩年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借助脫鉤理論分析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之間的響應關系,而運用“脫鉤”理論和方法分析我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研究尚屬空白。筆者試圖借助“脫鉤”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來探索我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定量關系,為建設用地的優化利用、土地的節約與集約利用提供參考和 借鑒。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向城鎮集中,城鎮建設 用地的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城鎮化的進程迅速向前推進。然而,快速城鎮化的背后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其一,不同區域的農村建設用地規模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如何變化?其二,城鎮化的進程中,城鄉建設用地之間的脫鉤程度如何界定?脫鉤指標如何選取?
人口遷移理論表明,隨著農村人口大量遷入城鎮,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建設用地(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用地)理論上分析應有減少的趨勢。然而,如下兩點現實值得我們反思:其一,對比1996和2004年數據發現(見表1),八年間我國農村建設用地反而增加了77 520.40 hm2,平均每年增加9 690.05 hm2,說明現實與理論存在偏差;其二,2005年 《關于規范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土資發〔2005〕207號)文件的出臺,進一步驗證我國城鄉建設的利用是存在問題的。由此可見,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是值得研究的焦點問題。 本研究試圖將脫鉤理論應用到土地管理領域,借助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對城鄉建設用地的焦點問題進行分 析和探討。不容置疑,影響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因素眾多而復雜,諸 如人口的遷移和非農就業、人居環境的改善、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但遷移理論表明,人口的遷移及其非農就業是影響其變化的主導因素;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在眾多復雜矛盾中識別矛盾的主要方面,圍繞主要矛盾預測未來態勢,并審時度勢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以扭轉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現狀。我們認為影響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遷移。并提出研究假設:城鎮化的進程中,城鎮人口一直增加,農村人口一直減少;在此假設基礎上構建模型,因此模型(1)中含有絕對值。
2 城鄉建設用地的脫鉤分析及模型構建
2.1 脫鉤形態分析
依據城鎮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變化方向的不同,城鄉建設用地脫鉤程度存在三種基本形態:其一,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絕對脫鉤;其二,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相對脫鉤;其三,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反向脫鉤。所謂“絕對脫鉤”(也稱“強脫鉤 ”)是指隨著人口不斷向城鎮集中,城鎮建設用地理性增長,農村建設用地相應減少,現實變化和理論描述相吻合的一種理想狀態。而“相對脫鉤”和“反向脫鉤”均是現實與理論存在偏差或矛盾的畸形狀態,前者是指城鎮建設用地理性增長的同時農村建設用地規模也呈現增長的態勢,但增長的速度農村慢于城鎮的一種發展狀態,這種發展狀態偏離人口遷移理論;“反向脫鉤”有違城鎮化的基本規律,出現城鎮建設用地減少而農村建設用地增加的一種畸形狀態(見圖1)。
2.2 臨界值界定
當前,有關脫鉤程度的界定主要是概念界定,一般包括總量界定和相對量界定兩種[19],Jarmo Vehmas等人[25]在 研究歐盟15國物質消耗總量與經濟發展的EKC(根據各國經 濟發展經驗得知,經濟發展初期常會造成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是各國發展的必 經之路。顧志耐曲線則進[CM)]圖1 脫鉤形態示意圖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erent decoupling shap es[HJ*3/5][HT9.5SS]
一步指出,當經濟發展達到某個程度以后,環境污染與經濟成長可能有脫鉤的現象產生,表示環境與經濟是可以兼容并顧的發展。此學說目前尚未得到足夠的普遍實證,各國仍然積極探討追求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兩者兼顧的途徑。)關系的過程中,綜合了總量與相對量兩類指標,界定了“脫鉤”和“復鉤”分界線,但對其分界值的確定比較主觀,對為什么要以此值作為分界值沒有做出解釋說明。我們在定量確定不同脫鉤程度的分界值時,以城鄉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為依據(見表2、表3)。
慮到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人均建設用地不能太高,這里取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的極小值60.1 m2計算,進一步講,一個人由農村轉向城鎮以后,人均 建設用地的一個極端轉化系數為:1.2(60.1/50),這個轉化系數充分考慮了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 要求。若不考慮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此人在城鎮的建設用地規模最高不應超過城鎮人均規劃指標的上限120.0 m2,此時的轉化系數為2.4(120.0/50),超過這個轉化系數,說明 城鎮土地利用首先違背了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更是突破了城鎮規劃指標的上限。因此,可以把2 .4作為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一個臨界轉化系數。
切入點二:從農村人均建設用地極大值150 m2切入。若以極端值150 m2為起點分析,按 照上述思路,可計算此時的轉化系數分別為:0.4(60.1/150)和0.8(120.0/150);其中, 系數0.4更值得關注,因為,小于這個轉化系數,雖然更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但人均建設用地 低于城鎮規劃指標的下限(60.1 m2),有違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城鎮化的質量,以人為本 的理念要求人均建設用地、人均建筑面積、人均綠地擁有量等民生指標應有所提高。所以說,0.4也可作為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另一個臨界轉化系數。
綜上分析,在不考慮城鄉建設用地變化方向的前提下,一個人由農村轉向城鎮以后,城鄉人 均建設用地的轉化系數處于0.4和2.4之間時,是符合城鎮建設用地規劃標準的;跳越這一范 圍,意味著城鎮人均建設用地將向小于60.1 m2或大于120.0 m2的方向發展。因此,0. 4和2.4反映了城鄉人均建設用地變化的兩個臨界值。
2.3 模型構建
借鑒Jarmo Vehmas和Tapio等人[25~27]的分析思路,參照上述分析,構建如下分 析模型:
ξ=ΔStown/|ΔPtown|ΔScountry/|ΔP country|=[SX(]ΔStownΔScountry×ΔPcountryΔPtown(1)
式中:ξ為脫鉤程度系數;ΔStown為城鎮建設用地變化量;ΔScountry為 農村 建設用地變化量;ΔPtown為城鎮人口變化量;ΔPcountry為農村人口變化量 。
依照臨界值計算結果,按照此分析模型,本研究提出如圖2所示的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建 設用地定量分界模型坐標圖(脫鉤程度系數用ξ表示),從而能夠為我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研究提供定量參考。
如圖2所示,將在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理性增長(△Stown>0)的同時,農村建設用地規 模相應減少(△Scountry<0)并且脫鉤程度系數小于零(ξ<0),即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 地嚴格“脫鉤”的情況稱作“強脫鉤”,這是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合理利用的理想狀態(如圖2中Ⅰ區)。而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減少(△Stown<0)的同時,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反而增 加(△Scountry>0)并且脫鉤程度系數小于零(ξ<0),即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嚴格“ 反向脫鉤”的情況稱作“強負脫鉤”,這是城鄉建設用地利用不合理的悖謬狀態(如圖2中Ⅴ區)。
其他情況雖然也實現了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理性增長(△Stown>0)或農村建設用地 規模的減少(△Scountry<0),但伴隨其變化出現了農村建設用地規模的同時增加(△S country>0)或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同時減少(△Scountry>0),兩種狀態的脫鉤程度 系數均大于零(ξ>0),并未出現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強脫鉤”或“強負脫鉤”狀態。因此有必要對一、三象限的不同狀態進行進一步界定,利用本文上述計算的臨界值(0.4和2.4),借鑒前人 研究的成果或思路[22~25],依據脫鉤系數和變化方向的不同,將一三象限的不同狀 態進一步定量界定出六種狀態,我們分別稱為“弱脫鉤”(0<ξ<0.4,如圖2中Ⅷ區)、“擴張連接”(0.4<ξ<2.4,如圖2中Ⅶ區)、“擴張負脫鉤”(ξ>2.4,如圖2中Ⅵ區)、“衰退 脫鉤”(ξ>2.4,如圖2中Ⅱ區)、“衰退連接”(0.4<ξ<2.4,如圖2中Ⅲ區)和“弱負脫 鉤”(0<ξ<0.4,如圖2中Ⅳ區)。這六種狀態都不利于土地合理、可持續的利用,是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畸形狀態。
3 模型驗證
3.1 研究區概況
無錫地處江蘇省南部、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長江,南瀕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西離南京183 km,東距上海128 km,是江蘇省省轄的一個沿海區域。2005年全區 土地總面 積為4 787.61 km2;其中,城鎮建設用地22 406.33 hm2,農村建設用地35 114.99hm2;總 人口582.1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0.83萬人,農村人口181.28萬人;現轄江陰、宜 興、錫山 三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惠山、新區等區域。境內除宜興南部屬丘陵山區外,地勢 平坦,間有低山殘丘,河流湖泊縱橫交織,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山明水秀 ,風景佳絕,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
3.2 指標選取及模型驗證
本文選取了城鎮建設用地規模(Stown)、農村建設用地 規模(Scountry)、 城鎮人口(Ptown)和農村人口(Pcountry)四個指標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并收集了從1997-2005 年共9年的Stown、Scountry、Ptown和Pcountry數據。進一步整理,得到 1998-2005年8年間四個考核指標的變化量,按照本研究構建的分析模型(式1)可計 算出8年間的脫鉤程度系數(ξ)。數據整理及計算結果見表4。
權衡結果,得到臨港新城1997-2005年城鎮建設用地變化量(△Stown)、農村 建設用地變化量(△Scountry) 及城鄉建設用地脫鉤程度系數。計算結果表明,8年間臨港新城 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驗證了模型界定的四種狀態:其一,“強脫鉤”狀態;其二,“弱脫鉤”狀態;其三,“弱負脫鉤”狀態;其四,“擴張負脫鉤”狀態。
3.3 結論分析
我們以時間為視角分析可知:1998-2000年,無錫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理性增長(△Stown>0)的同時農村建設用地規 模同步 增長(△Scountry>0)并且脫鉤程度系數大于零(ξ>0),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 分別處于“ 擴張負脫鉤”、“擴張連接”和“弱脫鉤”的非理想狀態;也就是說城鎮建設理性增長的同 時,農村建設用地卻沒能有效控制,反而出現同步增長的趨勢。說明城鄉建設用地的動態變 化不盡合理,有違土地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理念。調查后發現,出現上述三種狀態原因主要 有兩個:其一,無錫注重城鎮發展的同時,農村建設用地管理有所放松。3年間,凈 增建 設用地達607.07 hm2;其中,城鎮建設用地增加522.66 hm2,農村建設用地 增加 84.41 hm2;其二,“空心村”現象普遍存在,造成農村建設用地的閑置和浪費。
2001年間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開始向“強脫鉤”的理想態勢發展。2001年出現了城鎮建 設用地規模理性增長(△Stown>0)和農村建設用地規模相應減少(△Scoun try<0)的合理 趨勢,并且脫鉤程度系數為-2.73小于零。也就是說,2001年是無錫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轉 折 點,城鄉建設用地的利用態勢由“弱脫鉤”向“強脫鉤”的理想狀態發展。解讀無錫土地政 策發現,之所以出現較為理想的狀態,是因為從2000年開始,無錫廣泛開展了農村居民點 整理和復墾,重點治理整頓了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現象,使閑置、空閑、低效的農村建設 用地得以置換或利用。由此判斷,土地整理對合理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和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十 分有效。然而,不幸的是這種理想狀態沒能持久下去。2002年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又出現“ 弱脫鉤”的非理想狀態,雖然農村人口在減少,符合人口遷移的基本理論,但城鄉建設用地 卻出現同步增加的現象,這種態勢必然造成土地資源的低效率利用。剖析其根源發現,自20 01年下半年開始,“空心村”整理力度有所減弱,尤其是在政策執行上發生嚴重扭曲是出現 “弱脫鉤”的直接原因。這也進一步驗證,有效開展土地整理對合理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和優 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的重要性。
2003年以后無錫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走向了土地利用的合理軌道,開始出現建設用地規模理 性增長(△Stown>0)和農村建設用地規模相應減少(△Scountry<0 )的 合理趨勢,并且脫鉤程度系數均小于零。出現理想狀態的原因在于,2003年初土地問題得到 中央政府前所未 有的重視,一年內國務院接連發出針對土地問題的3個通知 三個通知具體指:《關于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關于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 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和《關于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的緊急通知 》。 ,土地管理上 升到國家宏觀調控 層面,城鄉建設用地的利用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下又日趨合理;2004年土地實行垂直管理 ,接著又將土地管理上升到國家高度——參與宏觀調控,土地管理權上收;基層土地管理權 限的上收,避免了基層政府扭曲土地整理等相關政策現象的發生。可見,土地宏觀政策能夠 有效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
綜上所述得出三點結論:其一, 2000年以前無錫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出現“擴張負脫鉤”、“擴 張連接”和“弱脫鉤”的非理想狀態,近年呈現“強脫鉤”的理想狀態; 其二,土地宏觀政策是調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有效手段;其三,開展土地整理是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的有效舉措。
4 進一步討論
國外對“脫鉤”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日趨成熟,國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將國外成熟的“脫鉤”理論和方法恰當的運用到我國具體問題上,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1)將“脫鉤”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引入到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相互關系之中,填補我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之間尚無定量結論的空白;并且可以在城鎮建設用地理性增長的同時,為測度農村建設用地相應減少的程度提供標準和度量尺度,進而為建設用地的優化利用、土地的節約與集約利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2)縱向上分析,不同區域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方向和程度不盡相同,實證分析的結論不具有通用性。結論一較為客觀;結論二、三是在特定的區域內,現實政策或措施對模型計算結果不謀而合的解釋,在其他區域是否仍然成立,有待筆者下一步研究驗證。不過,本研究臨界值的界定、構建的模型、選取的指標及分析方法可以應用到不同區域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不同情況,運用本研究的分析思路,定量界定出不同區域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的關系后,根據不同的“脫鉤”狀態,采取相應對策以扭轉城鄉建設用地不合理的發展態勢。
致謝: 臺灣學者李堅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就本研究提出許多修改建議,在此一并感謝!
(編輯:田 紅)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Carter A P.The Economi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Scie ntific American,1996,214:25~31.
[2]OECD. Decoupling: a Conceptual Overview[R].Paris: OECD, 2001.
[3]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 omic Growth[R].Paris: OECD, 2002.
[4][JP2]Jon Thor Sturluson. Economic Instruments for Decoupling Environmental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 2001[EB/OL].www.norden.org/miljoe/Miljookonomi/ prosjekt/prosjekttskiss/sk/Decou071.pdf,2006-03-23.[JP]
[5]OECD. OECDchina Seminar 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Proceedings[R].Pa ris: OECD,2005.
[6]Environmental Advisory Council of Sweden. Decoupling Past Trends and Prosp ects for the Future[R].Stockholm,2002.
[7]Wei Jie, Tian Junliang, He Xiubin. Decoupling Indicators of Soil Erosio n for Agroecosystem Assessment[R]. Agrifood Research Rrports 68,32~42.
[8]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Use[R]. Paris: OECD, 2003.
[9]Robert U. Ayres, Leslie W. Ayres, Ben Warri. Exergy, Power and Workin the Us Economy, 1990-1998. Fontainebleau(France): INSEAD, 2002.
[10]OECD. Analysis of the Links Between Transport and Economic Grow th[R].Paris: OECD, 2003.
[11][JP2]John Ballingall, Doug Steel and Phil Briggs. Decoupling EconomicActivity and Transport Growth: the State of Play in New Zealand[R].26th Australasi an Transport Research Forum , Wellington New Zealand, 2003.[JP]
[12]OECD.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port Demand[R].Paris: OECD,2003.
[13]Petri Tapio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Policy,2005,(12): 137~151.
[14]OECD.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Constraints on 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ofCrop Support Measures[R].Paris: OECD, 2003.
[15]OECD. Decoupling: Illustrating Some Open Questions on the Production Impa ct of Different Policy Instruments[R].Paris: OECD, 2005.
[16]OECD. Modeling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on Farm Investments un der Uncertainty: the Case of the Cap of Arable Crop Regime[R].Paris: OECD,2005.
[17]OECD. The Impact on Production Incentives of Different Risk Reducing Poli cies[R].Paris: OECD, 2005.
[18]李堅明,孫一菱,莊敏芳.臺灣二氧化碳排放脫鉤指標建立與評估[A].中華發 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兩岸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臺北,2005.[Li Jianming,Sun Yiling, Zhuang Minfang.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Decoupling Index about CO 2 Emission in Taiwan[A].China Development Fund Management Committee : Symposium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Area[C].Taibei, 2005.]
[19][JP2]鄧華,段寧. “脫鉤”評價模式及其對循環經濟的影響[J].中國人口#8226; 資源與環境,2004,14(6):44~47.[Deng Hua, Duan Ning. Evaluation Mode of Decoupling and it s Impact on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 ment, 2004, 14(6): 44~47.][JP]
[20]賀秀斌,文安邦,張信寶,等.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的土壤侵蝕退耦指標體系[J ].土壤學報,2005,42(5):852~856.[He Xiubin, Wen Anbang, Zhang Xinbao, et al. De coupling Indicators of Soil Erosion for Agroenvironmental Assessment[J].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5, 42(5): 852~856.]
[21]石磊,張天柱. 貴陽市循環經濟發展度量的研究[J].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境,20 05,15(5):63~66.[Shi Lei, Zhang Tianzhu. Circular Economy Indicators to Evalu 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Take Guiyang as an Example[J].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5): 63~66.]
[22]顧曉薇,王青,劉敬智,等.環境壓力指標及應用[J].中國環境科學,2005, 25(3):315~319.[Gu Xiaowei, Wang Qing, Liu Jingzhi, et, al. Environmental Pressur e Indexes and Their Application[J].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2005, 25( 3): 315~319.]
[23]趙一平,孫啟宏,段寧. 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響應關系研究——基于相對“ 脫鉤”與“復鉤”理論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3):128~134.[Zhao Yiping, SunQihong, Duan Ning. Respo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 onsumption in China: a Practical Research Based on Comparative delink and rel ink Theory[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06, 27(3): 128~134.]
[24]陳百明,杜紅亮. 試論耕地占用與GDP增長的脫鉤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 (5):36~42.[Chen Baiming, Du Hongliang. Analyzing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 en Arable Land Occupation and GDP Growth[J].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 5):36~42.]
[25]Jarmo Vehmas,Jari Kaivooja and Jyrki Luukkanen.Comparative delinkingand relinking Analyses of Material Flows in the EU-15 Member Countries[C].Pape r Presented at Conaccount Conference“Quo Vadis M- FA” Wuppertal, Germany 9~10 Oct ober 2003.
[26]郭琳,嚴金明.中國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的退耦研究[J].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 環境,2007,17(5):48~53.[Guo Lin, Yan Jinming. Study on the Decoupling of Cul 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from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5):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