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后阿里軟件將是中國最佳。”夸下海口的是馬云,實際操作的卻另有其人; 阿里巴巴能否從有些“務虛”的電子商務信息平臺起步,踏上“軟件即服務”的務實之路,這全要看阿里軟件掌門人王濤的功夫了。
1月8日,阿里軟件總經理王濤在北京拿到了一個由中國軟件協會頒發的“中國SaaS領軍人物”獎,他所領導的阿里軟件,成立才半年多,所擁有的SaaS客戶數已經是國內第一(易觀國際的數據)。
對此,王濤并不覺得很有成就感。“我有的只是勇氣,因為SaaS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曾做過微軟開發經理和金山軟件CTO的他,顯然熟諳軟件行業的規律。從2004年11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起,2007年10月到11月是最令王濤興奮的時期——老東家金山上市了,現在的東家阿里巴巴也上市了。
“還好,我閉著眼睛押了個寶。從規模上講,阿里巴巴比金山大很多,還有4個分公司等著上市呢。”王濤回顧回國后的從業歷程,內心真是百感交集。 作為職業經理人,選錯東家有時比入錯行更可怕。王濤覺得自己很幸運。
激情搭車
2004年,阿里巴巴還不是什么著名的公司,咒語一樣的怪名字,到底是做什么的,也很少有人說得清。
當獵頭公司找到時任金山公司CTO的王濤時,王濤有些猶豫,不過他還是上網搜了一下阿里巴巴的資料。“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 這個不起眼的互聯網公司,當年竟有5億~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很神!再仔細分析,王濤更是嚇一跳: 這5億~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只是阿里巴巴1%的付費會員貢獻的,潛力太大了!
有些心動的王濤來到杭州,對阿里巴巴進行了實地考察。“阿里巴巴真的很有意思,就像它的怪名字一樣,管理團隊有‘土’有‘洋’,土洋結合; 馬云也是,個子不大,能量很大,眼睛里有一種神奇的光芒。”到現在為止,王濤似乎也說不清楚到底是被馬云“誘惑”了,還是被阿里巴巴的前途“誘惑”了,“兩者都有吧。”他說。
當時的阿里巴巴技術實力很弱,供應鏈、IT技術、研究院等都差不多“半荒”著,對王濤這樣的技術人才患有嚴重的饑渴癥。王濤沒再猶豫,抓住韁繩就跳上了馬云的馬車。
有了王濤的阿里巴巴“實誠”多了。作為技術副總裁,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所有的技術王濤一手抓,同時開始籌備阿里軟件。他做了3件對阿里巴巴很有意義的大事: 一是把即時通信放在了貿易通里,使貿易通的在線用戶數從23萬發展到今天接近200萬,有4000多萬的注冊會員; 2005年收購了雅虎中國以后,王濤開始放手籌備阿里軟件的建設; 2006年,阿里軟件核心產品功能試水,同時收購了成都的一家軟件技術公司; 2007年1月,阿里軟件正式掛牌,王濤出任CEO。
“我是職業經理人,但我也有創業的夢想。在阿里軟件,我的創業沖動得到了滿足。互聯網與軟件的結合,正是我的興趣所在。”
鼓吹SaaS
王濤把SaaS的應用分為3類,一是工具型應用; 二是協同工具應用; 三是企業管理系統。他認為目前“阿里SaaS”只走到了第二步,要走到第三步還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
在業界看來,阿里軟件和它的SaaS模式,是處于互聯網峰巔上的馬云做的另一個發財大夢。 阿里軟件有優勢嗎?這個問題不斷地被推到馬云和王濤的面前。
在王濤看來,雖然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叫囂著SaaS,但多半是“雷聲大,雨點小”,“SaaS是一種創新模式,對傳統軟件是一種‘顛覆’”,“租還是賣?這個問題對那些軟件前輩而言永遠都是個問題。”
阿里軟件則不一樣,“我們沒有包袱,我們看得很清楚,我們有4000萬在線企業用戶,我們不做汽車(軟件)只修公路(平臺)……”王濤說起“阿里SaaS”時滔滔不絕,這時候他很像阿里軟件的一個吹鼓手,不過,聽的人卻不能不被他的激情所感動。
馬云對阿里軟件傾注的厚望,讓王濤片刻不敢懈怠。他目前正在阿里旺旺上做文章,他認為,對于SaaS用戶來說,瀏覽器和IM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阿里軟件將通過整合原先內部的IM工具,打造出一個互通的旺旺。未來的旺旺將把所有的應用都變成服務插件,現在用戶看到的功能標簽是一樣的,將來就會根據用戶的定制而成為個性化的,“旺旺就是阿里軟件的桌面和入口。”
“SaaS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在這個領域里,創業的小公司很難生存,沒有用戶基礎,規模很難做起來; 沒有品牌、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根本做不了SaaS; 成熟的軟件企業做SaaS,其創新部門與傳統部門之間會有沖突,微軟、SAP等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阿里軟件是軟件領域的新兵,沒有包袱,沒有理由不成功。”
為馬云砌墻
坊內流傳,馬云做軟件是“受了刺激”。5年前,當馬云的電子商務處于艱難時世時,不斷有人預言阿里巴巴必死,理由是電子商務必須走美國模式——要先做企業管理軟件,然后再做網上交易,而馬云正好相反。因此有人評論,馬云5年后回過頭來做軟件,是為了“報仇雪恨”。
不過,業內的另一種說法是,“軟件是馬云的海市蜃樓”——言外之意,馬云要想做成軟件,恐怕并不容易。
報仇雪恨也好,海市蜃樓也好,業內的共識是,馬云只有把軟件做起來,阿里巴巴才能變得更實在。從這個角度上看,執掌阿里軟件的王濤實際上是在為馬云砌墻,把海市蜃樓變成現實中的高樓大廈。
“馬云有遠見、目標宏偉,他指明方向,我們去奮勇拼殺,不信贏不了!”王濤一邊這樣說,一邊尋找務實的切入點。
“你放心,大企業我們不會去做,我們只做100人以下規模的小企業,他們關注的是如何節約成本做生意,那些需要ERP、CRM的企業,讓它們去找SAP好了。”
對于阿里巴巴做軟件,質疑聲從不亞于贊譽聲,阿里巴巴既沒做過軟件,也從不知何為渠道,單靠自己鼓吹的那些注冊會員量,王濤就能把SaaS做得出人頭地?
不過,也有人偷偷地替王濤算著幾筆“變天賬”: 阿里外貿版軟件一套賣1萬元/年,現在有200多人的銷售隊伍,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注冊會員數到2007年6月是360多萬,其中付費會員數是3.2萬,即便2008年只是付費會員中的1%肯購買其外貿版軟件,那這一業務能賺多少錢呢?
阿里網店版二期付費軟件也在賣,是360元/年,目前阿里巴巴國內交易市場注冊會員數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是2093萬,其中付費會員數是22.2萬,即便是付費會員的1%購買網店版軟件,這一業務又能賺多少錢呢?!
再加上阿里旺旺,再加上中小企業版……
其實王濤心里很踏實,“渠道確實是我2008年的重中之重。”他非常推崇馬云創造的共享模式——“把錢放在桌子上”,大家看著錢干活,對ISV是這樣,對渠道也會是這樣。
王濤的腦子里,經常會浮現出阿里軟件那些忠實的“小”客戶們,那些既是乒乓球案子又是會議桌的簡陋環境,和客戶們充滿期待與信賴的眼神。“阿里軟件沒有理由做不好。”他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