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他追隨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由于韓信足智多謀,所以后人編寫了不少與韓信有關的趣味數學題.我們這里要講的是“韓信分油”的故事.
一天,韓信訪友歸來,經過一個集市,見那里人來人往很是熱鬧.突然,他看見一個油攤前賣油的老者與買油的人正在爭執,經打聽才知道原來買油的人要買5斤油,而賣油的老者說5斤油不賣,讓買油的人要么買3斤油,要么買7斤油.
韓信覺得這個老者很奇怪,后來發現原來老者賣油的油桶里有10斤油,而他只有能裝3斤油的葫蘆和能裝7斤油的瓢.知道了這些以后,韓信上前對他們說:“你們誰也不要再爭執了,我有辦法讓你們都滿意.”韓信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用葫蘆連裝兩次油(兩次都裝滿)倒入瓢中,再用葫蘆第三次裝滿油往瓢中倒,當瓢里油滿后,葫蘆中剩下2斤油.然后他將瓢中的油(7斤)全部倒回賣油的油桶中,再將葫蘆中剩下的2斤油倒入瓢中,最后再用葫蘆從油桶中裝滿油(3斤)倒入瓢中,這時瓢中恰好有5斤油.
這就是“韓信分油”的經典故事.
我們將韓信分油的過程列成表1.
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用x軸表示葫蘆中油的量,用y軸表示瓢中油的量.將葫蘆和瓢中油的量用坐標表示出來(如圖1).
圖1中的有序數對表示葫蘆和瓢中油的量,而折線則表示倒油的過程.
觀察圖1,我們會發現下面一些特點.
1. 水平方向的線表示桶中的油向葫蘆中轉移.如圖1中A8#10141;A9表示用葫蘆從桶中取出3斤油.
2. 豎直方向的線表示瓢中的油向桶中倒.如圖1中A6#10141;A7表示將瓢中的7斤油倒入桶中.
3. 傾斜的線(按某個正方形的對角線畫)表示葫蘆中的油向瓢中倒.如圖1中A3#10141;A4表示將葫蘆中的3斤油倒入瓢中.
這樣,就可以得到“分油問題”的解決方案了,下面具體說明.
1. 每個小方格的邊長表示1斤油,x軸表示葫蘆中油的量,y軸表示瓢中油的量,根據葫蘆、瓢中所裝油的量,畫出一個由小方格組成的圖形.
2. 定出起點與終點.因為葫蘆、瓢開始時均是空的,所以起點應是兩坐標軸的交點.根據題目要求,把10斤油分成兩個5斤,而葫蘆中盛不下5斤油,所以終點應是y軸上的A10(0,5).
3. 斜線走向可以是↖(從右下到左上),不能是↗(從左下到右上)或↙(從右上到左下),否則就會出現葫蘆、瓢中的油同時增加或同時減少的情況.斜線必須是某個正方形的對角線,因為斜線表示葫蘆中的油向瓢中倒,葫蘆中減少的油量正好是瓢中增加的油量.
4. 根據上述方法,就可以從起點一直畫到終點,得到倒油的順序及每次倒油的量.
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法叫做坐標系法.
【責任編輯:潘彥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