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北京因為奧運會的到來,如同過節般熱鬧。“掌上”看奧運成了時髦的玩意兒——3G用戶體驗了一把用手機看電視的快感; 上班族在上下班的路上,為了不錯過喜歡的比賽,通過手機上網實時查看賽況,發表評論; 而對數以萬計的游客來說,手機更是成了他們獲取信息的最便利工具。查詢出行路線,收取賽況信息,了解旅游景點……使用手機上網的游客幾乎隨處可見。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手機上網人數達到7305萬人,占當前中國網民總數的28.9%。手機上網已經成為互聯網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
不過與此形成對比的,卻是國產手機揮之不去的漫長“冬季”。為國產手機支過招的專家們,不止一次地提起過一個突破點——“手機端軟件”。目前,已經有一批企業,針對手機上網,開發出了手機瀏覽器、手機上網軟件等客戶端產品,投身于這片互聯網專家和手機專家們眼中的“藍海”。
手機端應用藍海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會議,會議組織者規定開會期間禁止使用黑莓,很快,我就感到坐立不安,最終提前離開了會場。”大名鼎鼎的凱雷投資集團創始人兼總裁David Rubenstein曾經向媒體講過的這一個小故事,足以顯示出他對通過手機連接互聯網的需求和依賴。
其實,像Rubenstein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據CNNIC的數字顯示,2007年6月,中國的手機網民數為4430萬,是2006年同期的2.6倍,而今年則比去年多出近3000萬人。
“手機端應用軟件的發展,與手機網民數量的增加保持著同樣的軌跡。”掌訊通總經理史衛星告訴記者,“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間,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迅速增加。”據史衛星介紹,目前市場上已經推出獨立品牌和產品、擁有自己推廣渠道的手機端軟件的企業至少有50家,而另外還有至少50家公司以技術團隊等形式存在,提供業務和產品。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產業的環境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從用戶的角度而言,無線互聯網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無線互聯網還只是以短信、WAP的形式存在的,但手機瀏覽Web站點才是未來發展趨勢。隨著技術的演進,手機客戶端、手機瀏覽器,以及一些單機應用軟件等產品將會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 史衛星說。
從技術角度而言,手機客戶端軟件需要相應操作系統的支持,目前手機操作系統主要有Symbian和Windows Mobile等,而隨著iPhone和Google的進入,主流手機操作系統將會達到5~8個。而平臺標準化的趨勢,則成為手機客戶端軟件的一大誘因。
此外,網絡存儲的提升和多運營商的市場環境也對軟件的發行方式和拓展模式產生了積極影響。“特別是電信重組以后,手機端軟件的銷售、推廣和支付方式受到的制約會減少,帶寬的資費可能也會發生變化。”史衛星表示。
差異化盈利之路
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擾企業的一大難題,對無線互聯網而言,它同樣是廠商探討最多的問題。目前在手機應用市場,各企業對盈利模式都有自己的認識,盈利模式也不盡相同。總結起來,目前存在和可能發展起來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面向用戶收費,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掌訊通等。這種盈利模式與騰訊的盈利模式相似,主要是從內容付費下載、社區交友道具等服務中收費。“這種收費模式對用戶來說,在開始的階段是存在抵觸心理的,但最后留下的用戶,一定是有價值的。”史衛星說,“收費是對產品的一種檢驗,如果用戶是沖著免費才使用手機軟件的話,就不能真正地反映這個市場的需求和產品的優勢。”
第二種是“B2B2C”的模式,一般第三方獨立手機瀏覽器比較傾向于這類模式。“我們是中間的‘B’,掌握的用戶流向和流量就是價值所在,可以向希望通過手機瀏覽器向用戶提供服務的企業收取廣告費、服務費等。”聯龍科技CEO陳翌向記者介紹,他們在7月底剛剛推出了星際手機瀏覽器4.0,利用分詞搜索技術,向用戶提供能夠快速訪問Web頁面的產品。
第三種模式則是手機端軟件開發商作為服務提供商,與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等進行分成。不過業內人士表示,與內容提供商、廣告主等進行分成相對容易,但與運營商之間的分成還需要時日才能實現。這是因為無線互聯網和之前固網的發展路線完全不同,移動運營商本身就很重視互聯網業務,因此與運營商合作還要看運營商的態度。電信重組可能是改變運營商態度的一個重要契機。
這三種盈利模式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要強調產品的差異化競爭。陳翌和史衛星共同表示,盡管現在還沒有哪家公司實現盈利,但“不斷地創新、變化,提高用戶體驗,才能吸引其他行業的資金進入,最終真正實現盈利。”
藍海中的“紅”分子
“雖然很多人說手機端軟件是目前互聯網的一片藍海,但真正進入這個行業后,我才意識到這片海中還有很多‘紅’色的成分。”陳翌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陳翌和史衛星作為從業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行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帶寬和資費的問題”。他們表示,手機上網給人的最大感受,一是慢,二是貴。對開發商來說,在手機上做軟件,就好比在螺絲殼里做道場,軟件只能做得盡量小,以減少流量,同時能夠提供快速的反應速度。而這兩個問題并不是依靠手機端軟件廠商的壓縮就能夠完全解決的,還需要物理條件的改善,以及運營商對行業的支持。但到現在為止,運營商對手機端軟件的態度并不明朗。因此,很多企業都寄希望于剛剛完成的電信重組,期待從中獲得一些機會。
此外,就手機端軟件開發商而言,也存在著一些困難。據史衛星透露,手機上網對存儲、處理能力等的高要求,要求企業必須加強技術力量。而手機操作系統不像PC,每一個手機操作系統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不相兼容的標準(API),獨立軟件商就需要適應不同的API,軟件移植和過渡的開發都比較麻煩,這就會造成企業人員高冗余的現象。
再者,來自國外大的軟件企業、手機企業,甚至互聯網企業的競爭,VC或成本的壓力,以及產品優化、推廣探索等因素對手機端軟件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所以“有人說2008年是手機客戶端軟件爆發的一年,我覺得還是不太可能。”史衛星說。
不過陳翌則表現出樂觀的態度,“雖然Windows捆綁了IE,但還是有人選擇火狐、遨游等。同樣的,手機操作系統廠商或手機制造商雖然能內置瀏覽器或一些應用軟件,但它們也無法面面俱到,而且不同品牌所提供的體驗是不一致的。因此,手機端軟件一定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