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從技術而言,電信運營商要解決吸費電話這類問題并不難,但這類事件卻屢屢發生。運營商要洗脫罵名,還需多為用戶考慮,創造新的、合理的賺錢之道。
說起來,“吸費電話”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多年前,筆者就經歷過一次“明目張膽”的高吸費電話。當時,為查閱高考成績,筆者曾經連續多次撥打高考查分熱線,但每次都會在等待數分鐘后,被熱情洋溢地告知:“系統忙,請等待。”如此往復。次月繳納電話費時發現,上月電話費比平時多出200元有余。顯然,這個每分鐘一元,從打進電話就開始計費的熱線,充分利用了考生查分的熱切希望,把“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社會效應”自不待言,徒增了高考考生的若干怨言。經濟效益卻結結實實地被相關利益部門掙到了自己口袋之中。直到現在,筆者仍不明白,到底這個查分系統設計有多大的容量,到底是不是故意要等待,以收取更多的話費。
不過這個熱線明碼標價,與現在“響一聲”就掛斷的歪門邪道相比,實在是正大光明很多。所以,現在的“響一聲”的新聞爆發出來的時候,筆者自然無法從情感上傾向于電信運營商。
響一聲電話到底能不能,或者會不會吸費,這不是個復雜的技術問題。電信運營商設計各類服務時,似乎各種計費系統都能有效運作,凡是要收的,鮮見不收;而不能收的,也有過收的前例。由此可見,中國的電信運營商至少在計費系統上,擁有不錯技術,即便并發用戶數可以達到很多國家的全民人口,仍然能夠有效運作。
但好技術也是要有人來操作的。要把生產力用到歪門邪道上去,也是有的人士輕易就能做到的。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SP業務,背后的黑色價值鏈,相信少不了電信運營商的助紂為虐。在作為與不作為之間,只有經辦人才知道內情,而這些信息在電信運營商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其實從來沒有機會了解到電信經營的成本有多少,究竟這個行業有哪些短斤少兩的手段。但從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公開信息來看,至少他們是富甲一方、財大氣粗的,這些財富當然來自消費者。
最可笑的是,關于響一聲電話能不能吸費,卻形成了相關部門的不同結論。如果此事涉及不同的標準、價值取向等抽象問題,有爭論,有不同意見,當然是很正常的。但能不能吸費,卻只要看看中國的電信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就能知曉最終結果的問題,也能搞出兩套結果,倒讓人對中國的電信運營商的計費系統也產生了懷疑。
相信響一聲的高吸費電話不是電信運營商最后的負面新聞。3G已經開始商用,音、視頻業務肯定會出現跳躍式增長;中國電信整合數據業務和語音業務的套餐也已經上馬。上的菜多了,難保再出現亂報菜單的壞事情,有意還是無意,當然只能在運營商內部才清楚。
但請注意,電信市場并非標準的競爭市場,所以,電信運營商在大肆吸金的同時,也請有所反省:吸金不是你的本事高,而是別人讓給你的權利。占人錢財,不如創造新價值,電信運營商也要進化自己的賺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