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的“誤區”
“創新是中國軟件產業崛起的靈魂。”在4月17日第六屆軟洽會的主題演講中,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劉積仁這樣說。與別人動不動就提起創新不同,劉積仁反對把創新當做一個“口號”。他認為,創新就是“擁有領先的技術”、創新就是“都由自己做”的觀點,反而會把中國企業引入創新的誤區。
中國軟件業的創新是一個老話題了。軟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對記者激動地表示,“2006年外包只占到中國軟件業銷售收入的3%,剩下的97%都是軟件產品研發和生產的,各地政府卻都在大力倡導外包,我們是不是只要這3%而不顧剩下的97%?”很顯然,他的觀點是,中國必須有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的軟件企業。
對此,劉積仁認為,不同的人對于外包的理解就不一樣。很多大牌手機公司都不是自己做手機,而是從設計到制作全部外包出去,所以,“外包本身沒有高級和低級之分,但是承擔外包的人有高級和低級之分,關鍵是承接外包的人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低級的還是高級的”。
在創新的問題上,劉積仁發現有兩種傾向: 一種是,為了響應國家自主創新的口號而創新。然而,軟件企業做了多年軟件后,自己應該明白怎么做,政府只是引導一些方向而已。另一種傾向是,企業感覺不強調創新就“沒面子”。“這個世界是有分工的。一些中國企業,如果你問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什么,答案和世界一流的公司沒什么區別; 如果你問起公司的營業額是多少,他就說不出來了。這正反映出我們軟件企業在前進中的迷茫 。”劉積仁說。
就創新本身而言,中國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創新環境的變化: 全球人才的流動、大量的風險資本伺機而動、技術折舊速度加快導致的創新風險加大、創新呈現出全球化進程、開放與協作對創新日益重要等。那么,企業到底應該怎么辦?
看準方向,
堅定走下去
首先,軟件企業應該尋找到一條自己的路。劉積仁認為,這個選擇是十分有限的,全世界的聰明人都瞄準了這些方向,“如果你選擇了別的方向,大概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別人根本就不想在這個方向投入; 二是你錯了”。
東軟16年發展的深刻體會是,當企業選擇了一個方向后,一定要堅定這個信念,學會生存,只有先踏上一個臺階才能踏上第二個臺階。“一個企業為什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而失去自己呢?我們的企業經常被別人來推動,被一只無形的手一會兒推到這兒,一會兒推到那兒,真正實現自己理想和目標的又有多少?”劉積仁反問記者。
東軟自己就走過了一條堅定的以軟件為發展核心的路徑。如今,軟件與服務、醫療系統、IT教育與培訓是東軟的3大支柱產業。然而,東軟最早做教育的時候,也遭到了各種質疑: 東軟在大連建軟件園和大連信息學院,是不是意味著東軟要做房地產了?教育能賺錢嗎?東軟做CT機等醫療產品時,很多人也問,一個軟件企業為什么要做醫療產品呢?
當然,今天人們看到,這些業務都是緊緊圍繞著軟件這個核心得來的。這種曲折的發展,被劉積仁解讀為“以生存為基礎的、務實的發展路線,而沒有按照理想的路線來走”,但是,最初確定的發展目標卻一直沒變。
如今,東軟擁有1.3萬多名員工,市值約150億元。談到未來,劉積仁表示,東軟不會調整公司的業務結構,“因為我們定位得很好,我們也獲得了市場的領先地位,下一步就是要實現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利潤的大幅度提高,實現我們對資本市場‘未來3年凈利潤成長30%’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