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近來有一個震撼人心的廣告,“停止創造綠色口號,開始創造綠色能源”。業界大佬們似乎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英特爾說,惠普也說。更早一點,GE說,BP也說。
春天來了,“綠色”也成了時尚。但凡試圖在品牌中加入內涵的IT企業,現在如果不說自己是綠色的,都不好意思見人。我認為,這很好,哪怕是做秀。
但是,從目前整個產業的結構和發展來看,盡管領袖們已經開始動作,但IBM的廣告語指出的問題卻無法得到解決。整個產業變綠所需要的角色并沒有布置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還需要繼續創造綠色口號。
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講,“綠色”不是必須的。做“綠色”是出于企業自身的責任心,是一種標榜,是一種格調。如果不去標榜,生意也一樣做。但在用戶端,卻很難一下子體驗到“綠色”的好處。比如,對有的大型設備而言,“綠色”反而意味著產品單價的上漲。
盡管企業會跟用戶解釋說:雖然產品單價上漲了,但你的總成本其實是下降了,因為你省電了。但是,在目前用戶對節能的認知和商業環境下,用戶首先是考慮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不能因為要環保就提價,這是對用戶的再次剝削,用戶沒有理由在道德與財務上承受雙重成本。
這不是依靠對用戶進行單純的道德教育就可以解決的。冰島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節能的國家,靠近北極圈,地處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劇烈,有很多活火山,全國的取暖都是依靠地熱。在這個國家,“環保式發展”理念是天生的,幾乎任何產業都習慣于用環保的思路去規劃和發展。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綠色”的國家,近來也遇到了問題。冰島準備在冰原上開發更大的發電廠,以進一步提升冰島的節能程度,但老百姓不干了,他們認為追求環保可以,但不能破壞冰川的生態環境。
這個問題跟IT產業現在遇到的問題很相似。不錯,我們都要發展綠色產業,也確實是人人有責,但是,不能讓用戶承擔太多東西。我們必須明白,IT產業目前的產業結構、用戶與廠商的關系還沒有形成一條綠色生態鏈,這注定我們無法停止“綠色”口號。
阻礙“綠色”落地的主要問題包括:誰來保證廠商口中所說的所謂“綠色”是真實的?如果用戶買了產品,在應用之后發現其并不“綠色”怎么辦?上游技術供應商的“綠色”產品層出不窮,那到底是之前的比較“綠色”還是之后的比較“綠色”?用戶如果想環保,就必須付出高代價嗎?對一個傳統行業用戶來說,采購的產品是否環保是否真的很重要嗎?對個人用戶而言,在環保與高價格之間可以有抉擇的余地嗎?
這些問題,我相信目前都沒有答案。
用戶是零散的、是弱小的,能不能推動IT產業變成一個綠色的產業,用戶群體目前還無法發揮作用。
IT業沒有像沃爾瑪那樣的采購巨頭。在日用品范疇,沃爾瑪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沃爾瑪有一個全球采購道德標準部,正在執行一項環保計劃,要求每一個進入沃爾瑪的產品都符合沃爾瑪制定的環保標準。但是,沃爾瑪不是專賣IT產品的。而同時,沃爾瑪奉行的“天天低價”策略,使其在本質上代表了用戶群體的意見。
本質上,IT業的發展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掌握在幾個公司手里。雖然玩家很多,但話語權這么多年來并未旁落。這是現實,也是問題。我們不可能迅速地改變他們,也不可能要求他們立刻良知發現,更不可能去復制和培育勢均力敵的競爭者。所以,在綠色問題上,我們只能喊叫口號。或許我悲觀,但這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