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底,企業都在清點今年的收成,盤算明年的計劃。一家國內著名的IT企業主管告訴我,今年的情況是企業28年歷史上最差的一年,企業將第一次面臨虧損。媒體上每天都有跨國企業誰家企業裁員多少、誰家下調營收預期的消息。更有甚者,網上流傳著一份國內178家企業裁員的計劃清單,其中知名的IT企業都在其中。
明年將怎樣?我們認為,對明年應該有信心。問題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發達國家經濟衰退的大格局下,我們的信心在哪里呢?
首先,要認識到,我們的信心有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站到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位置,我們積累了可觀的財富。30年來,我們經歷了“文革”后國家經濟遇到困難,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兩次經濟大調控、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理論界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在把握中國經濟的問題上更為成熟、更有經驗。我們還要看到,我國高素質的勞力資源仍具有世界上最獨特的、無可替代的比較優勢。與此同時,我國內需市場空間巨大,而外向型經濟最多占到GDP的30%。
有了這樣一個基礎,我們就有信心。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影響有限,如果方法得當,我國明年GDP仍能保持6%~8%的較高增長。
上周,國家出臺了10項措施,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今年最后1個多月就要落實1000億元的投資。國家的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溫總理指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接著,廣東、江蘇、山東等省也快速出臺了地方政府配套的投資計劃。
從我們信息產業來看,今年電信重組以后,三大運營商都在建網和擴網,已開展了幾次大型招標。隨著3G發牌,建網和擴網的力度都會進一步加大。從目前的數字看,三大運營商的總投入應在數千億元的數量級。
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之所以高速增長,投資拉動是最重要的原因。金融危機之下,外資和私人投資銳減,但國家投資到了,力度更大。如此之大的國家投資,必然拉動IT投資。
從某種角度講,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不全是金融危機造成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因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而引發的。只要經常關注經濟和產業層面就會發現,困難企業的通病大多是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產品不適合消費者需求。而創新能力強、產品與服務適合消費者需求的企業,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跨國企業,今年業績都還不錯。
英特爾大中國區的高層主管告訴我,全球的PC產業都處在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從前擴張渠道、提高供應鏈效率等方法已無法進一步提高競爭力。PC產業新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新產品的開發、來自于工業設計的能力與水平,來自于產品的個性化、差異化以及新產品的開發速度。應該講,PC產業這一次升級既是困難,也是機會。就本土企業而言,改革開放30年來,能存活到今天,每家企業都有自已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對產業升級抱有信心。如果信心不足,恐怕更多地要在企業內部尋找原因。
東軟高層告訴我,國家經濟轉型必須以信息化為手段,在某種意義上,在轉型中,信息化是“救生圈”。軟件企業,特別是面向經濟建設第一線、為信息化服務的本土企業,當前與其說是“冬天”,不如說是“春天”。
如果問信心在哪里?我們說,信心在30年的成就里,在國家的政策里,在業界領袖的思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