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信息社會項目”已經進入最后階段,合作快速平穩。中國信息化建設的機遇,一是互聯網,二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
11月11日,“2008中歐信息社會項目”年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歐盟和中國的政府官員和信息化專家共聚一堂,溝通中歐信息化的最新進展,并探討信息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據了解,“中歐信息社會項目”作為政府間的合作項目,從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到2009年6月30日結束,主要目標是加強中歐交流與合作,通過信息化,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該項目將包括研究信息化相關法律法規; 在成都、包頭等城市開展電子政務示范項目; 加強管理能力建設、建立中歐高層對話機制等。
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了納入階段、快車道階段,正在執行最后一個年度計劃。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曲維枝表示,中歐信息社會項目已經成為中歐雙方在信息化領域各個層面互相交流、學習的重要平臺,為雙方信息化領域的合作和交流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互聯網是機遇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已經達到2.53億,居全球第一。在過去6年中,我國城鎮和農村的電腦擁有量均增加了6倍以上。
信息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中國新興產業和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張。2006年我國即時通信市場達31.5億元,2007年網絡音樂市場達到55.8億元。
“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強有力地推動了國家經濟其他行業的發展和進步,也帶來了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帶來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說。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前中國互聯網應用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差距。發達國家互聯網集中應用于商業或其他業務領域,而中國互聯網仍停留在新聞、娛樂層面。此外,中國東中西部農村的差距很大。“當然,差距也是一個機遇,差距越大就意味著機遇越大。”周宏仁說。
兩化融合是關鍵
“與歐美國家不同,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與工業化建設是同時進行的,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當前,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十分關鍵。” 周宏仁表示,信息化和工業化形成的是兩種不同的生產力,工業革命形成的產業優勢是硬優勢,而信息革命形成的是軟優勢。推進兩化融合不僅要發展硬優勢,更要注重發展軟優勢,二者缺一不可。
“要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國家需要大力發展信息化的裝備制造業。”周宏仁表示,而裝備制造業的重點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造企業,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和跨進全球先進制造業的行列。
然而,兩化融合的推進,不僅在于利用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的研發、新產品研制和設計,改造生產裝備、生產流程等,更需從宏觀層面關注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周宏仁提出,推進兩化融合,第一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勞動生產力; 第二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來節能降耗; 第三則要發展現代物流和制造服務業。
在兩化推進過程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實施起來都不簡單,因此政府的角色顯得舉足輕重。“兩化融合,不同的行業完全采用不同的技術,其中科學技術含量非常高,如果靠每個企業自己單打獨斗,是很難勝任的,所以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出臺一些戰略上的舉措,來推動這個事情。我想我們也會很快看到政府推出的重大措施。”周宏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