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與綠化、美化和城市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相比,“軟環境”的建設要復雜得多、困難得多,但它卻是凝聚人才、發展軟件產業最為重要的基礎工程。
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高歌猛進,正在讓“創造階層”(白領)成為城市的“經濟動力”。
與“藍領跟著工廠走”有所不同的是,這些“白領”因擁有“創造才能”而對工作的選擇有很大余地,“他們要挑自己喜歡的地方居住,而不是盲目地跟著工作走。所以,雇用他們的公司,不能想當然地選址,而要挑這些人聚居的地方扎根”。旅美學者薛涌說過,軟件產業也由此成為一個“跟著人才走”的產業。據說美國一些地域經濟學家已從研究企業的地理分布,轉向研究“創造階層”的地理分布。過去他們分析的重點是一個城市給企業提供了什么便利,即我們常說的“投資環境”; 現在則側重研究一個城市能給市民提供怎樣的生活環境。
“創造階層”的崛起及其流動軌跡,向那些有意牽手軟件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軟環境”——文化傳統、市民素質、官員形象、政策法規、政府效率等——提出了挑戰。在IDC 2008年3月的“軟件發包商選址考慮因素”調查的7項因素中,有關環境的因素占了3項,其中兩項又與法制、文化等軟環境相關。從當代生活和工作的視角看,一個城市只有好的硬環境是遠遠不夠的,馬克思說人是社會動物,人的生活和工作還需要精神的東西、需要文化內涵、需要品位和境界。
問題在于,與綠化、美化和城市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相比,“軟環境”的建設要復雜得多。有官員感慨,硬環境建設“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成一件”,軟環境建設則“抓一件丟一件,抓來抓去看不見”。的確,軟環境建設的進程之長、見效之慢、反復性之大,都不是硬環境建設所能比的。拿不少地方創建“文明城市”活動為例,光是治理市民闖紅燈、亂設攤點,就不知要經歷多少次反復與挫折,其難度比修建跨海大橋、長江隧道都要難上許多倍。這就好比,從窮人到富豪也許只要幾年或十幾年時間,但要成為有很強道德感和社會責任心、并為世人所贊許的富人,則困難得多。這大概就是超級資本家、美孚石油公司創始人洛克菲勒所說的“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時間”的道理。
雖然“軟比硬難”,但是要想發展軟件產業,必須下大力氣改善軟環境,因為重視和提升城市的“軟實力”,是凝聚人才、發展軟件產業最為重要的基礎工程。
從產業發展的需求看,目前是中國城市建設軟環境的最佳時期,因為“存在決定意識,服務對象決定服務主體”,你既然下了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決心,你就得學會適應“創造階層”的需求,按這個產業的規律辦。一個致力于這種高度國際化的前沿產業的城市,一個時刻處于區域激烈競爭中的城市,政府在改善軟、硬環境上能有多少偷懶和懈怠的機會?“除非你認輸了,不想做事了。”而有了愚公移山的決心,軟環境的建設也并非難于上青天的事情。
如同奧運會給北京留下的不僅僅是華美的場館,更有“奧運精神”的升華。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在中國的大發展,也必將給中國的城市帶來新的氣象,為這些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