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集錦
美國《時代》(12月22日)
年終將至,又是各類排行榜興風作浪之時。《時代》周刊便將這一風潮推向了極致,列出了諸多“年度十大”,除了有年度十大新聞事件等常規排名之外,更別出心裁地推出了包括十大荒誕新聞事件、十大不為人知的事件等輕松排行榜。其目的,是帶領讀者全方位地回顧這一不平凡的年份。
政府中的告密者
美國《新聞周刊》(12月22日)
2004年春天,因對國家安全局以反恐為名實施非法竊聽感到不滿,美情報官員托馬斯·塔姆向《紐約時報》披露了這一行徑。FBI在過去兩年半時間里一直在無情地盯著他。塔姆頂住了當局指控他泄露絕密情報的重罪壓力,但他仍然生活在擔憂之中。他究竟該算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名罪犯?
中國和印度
英國《經濟學家》(12月13日)
突然之間,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全球人口大國也遭到了經濟危機的沖擊。盡管兩國仍是世界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兩大經濟體,但它們正面臨棘手的經濟困境。在印度,經濟動蕩和孟買恐怖襲擊,給了新德里雙重打擊;在中國,剛剛公布的11月貿易數字令人擔憂,外界對中國明年GDP增長率的預測也不甚樂觀。但中國仍有自己的優勢:它擁有巨大的預算盈余,幾乎沒有債務,而上月中央政府宣布的4萬億財政計劃也將對刺激國內需求起到積極的作用。和中國相比,印度的經濟規模很小,財政也是一團糟,但印度近年來的經濟成績并不是建立在廉價勞工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基礎之上的,計算機服務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迅猛發展便是明證,而印度多年來在應對多次經濟危機中吸取的經驗,也是它的寶貴財富。
崩潰的印度成長神話
日本《日經商務》(12月8日)
印度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就像恐怖爆炸聲中的孟買高級飯店一樣,火光沖天。印度的經濟增長并沒有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在經濟增長減速時,高收入的人群只是不再購買汽車和家電,但低收入的貧民生活本身都受到了威脅。今年11月,50萬紡織工人失業,讓印度社會的“平等之夢”更加陰云密布。
德國人的歷史起源
德國《明鏡》(12月15日)
公元9年,在今日德國薩克森和北威州之間的圖托堡森林地區發生了一場日耳曼人和羅馬人之間的大戰,在這次戰役中以赫爾曼為首的日耳曼軍隊打敗了羅馬軍團。最近的考古發現認為此戰役可以視為德國人的誕生之時。然而有觀點認為,日耳曼的歷史只能從公元900多年后開始計算。
健康地吃,更好地生活
法國《新觀察家》(12月11日)
二十年以來,我們的餐盤一直是化學工程師們的試驗田。食物被越來越精致地加工,但是,中國的三聚氰胺奶粉、愛爾蘭被二惡英污染的豬肉、兒童點心里致癌的工業脂肪……吃,本來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現在變得越來越讓人焦慮。學習如何健康地吃,成了一個迫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