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淀國
在國外,付小費有不少“學問”和“竅門”。首先,出國前就不要忘了這件事,換外幣時,多帶些1元美金的紙鈔。每天出行,按計劃把所到之處必須付給小費的零鈔準備好,隨用隨取,方便自如,免得以整鈔支付,造成額外損失。如果是親手給小費,可把疊好的紙鈔放在手中,在道謝握手時,十分自然地轉交給對方。如果是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就把小費放在所住房間的茶幾上、枕頭下或茶盤里,或者把錢和寫好感謝話的紙條,放在信封內。總之,不管怎樣,切勿造成尷尬局面,損傷了侍者自尊心。還要注意的是,同時有長輩、男人在一起用餐、乘車、旅游等,付小費女士不要拋頭露面。小費都是以現鈔紙幣付給,1元面額的硬幣,可視為紀念幣,而小面額的硬幣,如美金1分、5分,當作小費就會給對方造成“服務差”、“不滿意”的錯覺,效果適得其反,令人失望。所以,在許許多多五花八門的細節上,不能小視,我和我的朋友,在這方面都有不少頗有情趣的切身體會。
第一次出國到巴黎,幾乎是從飛機落地那刻起,“小費”就同影子般緊緊伴隨著我:提取行李,機場服務人員汗流浹背,準確無誤推車送到跟前,最少也得拿出3美元;走出候機大廳,接待方司機滿面笑容,周到服務,安安全全送我抵達市區西北凱旋門附近的一家下榻酒店,又得破費5美元;車剛停穩,服務生招手迎上,把行李徑直提到房間,并且主動問起:“先生,你滿意嗎?”“還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弦外之音,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嗎?只好再付5美元……細細一算,從下飛機到進酒店,短短兩三個小時,什么事情還沒干,十幾美元就已經“不翼而飛”了。緊接著,一夜醒來,早晨起床,外出前就得把小費放在枕邊;走進餐廳,早、中、晚一日三餐,對跑堂、端盤服務生,不能不打點;外出辦事,搭乘出租車就不要說了,即使單位派來接送的司機,小費也是少不了的;觀光旅游,導游的小費一般出手還得更大方些;到了晚上,出去走走,巴黎的酒吧處處可見,別有情趣。到那兒休憩小坐,那調酒師、服務生的小費理所當然地照付不誤。在這里,剛好遇到一位來自中國山城重慶的打工妹,她聊起工薪不以為然,但談起小費卻眉飛色舞,笑呵呵地告訴我們:“一個月的小費,最少是工錢的3倍”,還說:“不怕吝嗇的老板,就怕摳門的顧客。”
在巴黎的那些天,我們盡管處處精打細算,掰著指頭過日子,每天的小費支出平均都在百元以上,恐怕這還是跳不出“摳門顧客”的范圍之外吧。當今,實際上許多國家服務行業的雇傭人員,小費收入都是整個經濟來源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大大超出工薪水準,同時也成為各家店主周到服務、真正把顧客當成上帝最為有效的約束手段。
鏈接:目前,在我國國內付小費并未流行。偶爾需要付小費的地點多集中在浴室、酒吧、旅行社、臺球廳等,而其所付金額也比較少,一般5到50元人民幣。并且,這些小費并不被公開承認,甚至很多場所明確規定不準另外收取客人贈與的錢物。直至2001年9月,廣東最大的旅行社“廣之旅”旅行社建議游客“如果服務滿意,請支付導游每天20元小費”,當時,這項措施引起了各方關注。但是從效果上看,這還是可以被大多數游客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