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觀遜
中國的麻雀,在50年前遭受過一場大劫難,事到如今,仍有不少人對這場麻雀大劫難記憶猶新。
1955年的11月間,中央提出《農業17條》,其中第13條是“除四害,即在7年內基本消滅老鼠、麻雀、蒼蠅、蚊子”。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從此便開始了麻雀滿門抄斬的劫難。
筆者當時是中學生,記得1956年春節剛過,我們接到學校通知:開學時,除了寒假作業外,還要交麻雀腿、老鼠尾巴和蛆蛹。那年頭,人們響應號召的積極性是空前的,短時間內,一場全民滅雀大戰便在中國的大地上迅猛掀起。白天,各地的“除四害指揮部”統一組織“疲勞捕雀戰”。只要“滅雀”時間一到,指揮部的“殲滅令”一下,人們都得放下自己手中的活投入戰斗。瞬間,城鄉的各個角落,金鼓齊鳴,喊聲震天。一群群麻雀被鑼鼓聲、爆竹聲和吶喊聲驚得東竄西逃,嚇得不敢落地,一直飛在空中沒有一刻休息的機會,最后累得連拍翅膀的力氣都耗盡,就乖乖地從空中墮下,成了人們的“戰利品”。夜間,人們拿著手電筒爬樹上房搗雀窩,那時的麻雀特別傻,只要手電筒一亮,歇在樹枝上、屋檐下的麻雀,睜著眼睛一動不動地任你捉拿。到了人們手里,便是咔嚓一剪刀,一雙血淋淋的麻雀腿就下來了。如此大規模的圍殲戰,其戰果自然是輝煌的,僅擇錄當時的兩則報道為例:西安出動70萬人,在一天內就消滅麻雀28800多只;上海兩次共停產5天,滅雀686171只,砸雀蛋265968枚。
正當人們為滅雀的輝煌成果高唱贊歌時,廣大農村卻傳出了“遍地蟲災”的消息:上海等大城市人行道兩旁的樹木,樹葉幾乎被害蟲吃得一干二凈……問題的嚴重性引起了一些目光銳利的科學家們的關注。在1956年10月舉行的中國動物學會上,一批學者對消滅麻雀提出異議,呼吁暫緩消滅麻雀。1957年冬,生物學家鄭作新根據對848只麻雀標本的解剖結果,撰寫成論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斗膽提出“麻雀不是害鳥,不能再消滅”。科學家朱洗等人也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為麻雀“請命”。1959年11月,時任中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的張勁夫向毛主席呈送了“麻雀是益鳥”的報告……1960年3月,毛主席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中說:“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蟲”。至此,“四害”改為“老鼠、臭蟲、蒼蠅、蚊子”,歷時5年的“全民滅雀戰”終于降下了帷幕。
“全民滅雀戰”前前后后打了1800多天。據估算,當時中國的22億只麻雀幾乎被“一網打盡”。有位英國經濟學家說:“7億中國人費盡力氣打麻雀所喪失的生產價值,足夠全世界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麻雀們飽飽地吃上9億年!”多么沉重的代價!50多年過去了,麻雀雖然得到了平反,可“滅雀大戰”導致部分物種瀕臨困境或絕境、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的惡果,至今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