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設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齊相孟嘗君田文禮賢下士,不拘一格接納天下賢才,以致府中養有食客三千。客多邑少,每天開支巨大,田文漸漸有些吃不消。為備開支,田文就打算派人到自己的封地薛國收債。傳舍人推薦了食客馮驩。于是馮罐帶著債券就去了薛地,召集邑中所有欠債人都來合券對賬。馮驩根據欠債人的情況,給有能力還債的人重新約定了日期,而對沒有償還能力的人則把手中所持的債券燒掉不再要求償還。
其實,古代的債券就是現在所訂立的合同,是一種契約。人們為了買賣或確立債權債務關系有所憑證,雙方就要訂立債券。債券用竹簡做成,上面書寫所要訂立的內容,然后分為左右兩片,雙方各執其一,左片稱為左券,由債主收執,作為以后索債的憑證,而右券則由借債人收執,作為償還債務的憑證。討債或還債時,雙方都要拿出各自收執的債券,合在一起,確認債券有效后,雙方就可以履行各自的權利或義務了,債結賬清后,債券隨之焚毀作廢。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的一句“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清朝文學家方苞在《頌銘》中說“決勝千里,如操左券”,可謂是對“左券”一詞所作的恰當詮釋。因此,“勝券”也作“左券”,“左券”即是“勝券”。宋朝的愛國大詩人陸游在《禽言打麥作飯》中也說:“人生為農最可愿,得飽正如持左券。”大詩人的人生愿望是那么樸素和實在,只求做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夠吃飽飯就會像別人欠了自己的錢一樣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