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誠
20世紀40年代,奧地利一個叫卡勞德?羅倫茲的人類學家著手研究人的一種常見的外表和行為特征,他列了一個表,收羅了許多具體的項目。這些項目所反映的特征對我們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能誘發人們產生喜悅和憐愛的感情,例如嬰兒胖乎乎的身體、紅撲撲的臉龐、大腦袋、大眼睛、小鼻子、小嘴、短而粗的胳膊和腿、有彈性的皮膚、笨拙可笑的動作等等。
羅倫茲知道,上述特征都使我們感覺“可愛”,它們是兒童普遍的特征。從體型上看,兒童并不是簡單地縮小了的成人,他們有著獨特的身體比例。一個新生的嬰兒有一個相對于身體顯得很大的腦袋、短而粗的腳腕和胳膊、小手小腳,隨著他們逐漸地長大,他們的頭和身體之間比例上的差異縮小了,下巴增大,四肢變得越來越長。嬰兒身體上的比例關系能夠使我們立即感覺得到,并讓我們覺得“可愛”。羅倫茲發現“可愛”的特征激發了人們的親體本能,它們使我們感到溫暖和愉快,使我們希望呵護這個嬰兒,親近他,養育他,逗弄他,對他喃喃私語,他對我們產生了吸引力。然而,為什么呢?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可愛”,又為什么本能地被它喚起如此之多的柔情呢?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可愛”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嗎?
研究表明,大約在一兩百萬年前,人類的大腦開始增大,分娩變得越來越痛苦,因為胎兒過大的大腦和母親相對狹窄的產道造成了分娩的困難。生產限制了人類的大腦繼續增大。
大自然的解決辦法是給人類的新生兒一個非常不發達的大腦。和其他哺乳動物不同,我們大腦中75%的灰質是出生后在母親子宮外面發育成形的。
由于嬰兒非常脆弱,大腦需要長時間的發育,他們很難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嬰兒通常需要17個月的時間才能像黑猩猩出生時那樣獨自地站立和活動,再往后,他們的童年也非常漫長,在好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完全依賴父母的愛和關懷在這個世上生存,假若這個時候父母拋棄他們,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人類的父母對他們脆弱的嬰兒傾注了深切的關愛,生物學家說,在這一點上,“可愛”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些學者,例如羅倫茲,他們認為我們對“可愛”特征的反應和認可并非出自于本能,而是后天通過與幼兒的直接接觸學習而來的,這一觀點遭到后來很多學者的反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杰弗里?柯蘭德堅信,人類的這種能力是先天的,它來自于我們靈長類的祖先。柯蘭德解釋說,幼兒在漫長的進化中演化出了“可愛”的特征,這些特征或許包含著一些生物學方面的信息,例如強壯的基因和健康的身體。而婦女則演化出本能地評價這些特征并據此選擇更深切的愛和更多的關注給那些“可愛”的新生兒,從而使他們得到更多的生存機會。
科學家坦言,相比較而言,可愛的孩子在生存和發展上占有優勢。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研究表明,父母對新生嬰兒的呵護和關愛的程度并不是一樣的。和可愛程度一般的孩子相比,那些可愛程度更高的嬰兒得到了來自父母的更多的照顧。而在以后的成長階段中,老師和其他的成人也把更多的關注和愛護給了那些“可愛”的孩子。
和成人青睞可愛的面孔相映成趣的是,孩子們一生下來似乎就知道青睞漂亮的面孔了。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心理學家艾倫?斯萊特的帶領下發現,嬰兒在降生于世的那一刻就更愿意將目光投射在漂亮的面孔上了。這些科學家的研究證實了一種看法,那就是嬰兒一生下來就具備了發展完善的感知能力,而美麗的面孔之所以能夠吸引嬰兒,是因為這樣的面孔更加接近人類面孔的最為標準的類型。研究人員將幾百個不同特征的人類的臉在電腦上混合成一個面孔,結果那個最終形成的面孔被認為是最有魅力的。
科學家指出,“漂亮”和“可愛”是兩個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雖說兩者都令人愉快,但漂亮傾向于給人以美感,而可愛則可以毛茸茸,圓乎乎,軟綿綿,乃至笨拙,多與“弱小”、“無邪”和“需要幫助”相關。嬰兒的“可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自身弱小,能力有限,若缺乏照顧或保護,就無法生存。他們的可愛形態是人類求生本能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