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
有些人似乎很害怕聽到“普世價值”,似乎這四個字代表了西方勢力。其實既然是普世,那就是適用于全人類的,可以來自西方,也可以來自東方,當然,還可以來自中國。
最近在全球火爆上演的電影《功夫熊貓》,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們歡迎,就是因為在這部電影里面,我們所看到的,是適用于全世界的價值觀。
善良戰勝邪惡,是大家公認的價值觀。正因為這樣,內心藏惡、冷酷自私的殘豹,最終敗在了熊貓手下。尊師重道,這一點似乎更為東方,但是從影片里面浣熊師傅對烏龜大師的尊重可以看到,這些西方的電影創造者,對于這一品質的尊重。責任感,西方和東方沒有太大區別,如果要區分,可能在于對所負責任的目標的描述上,看是對人類或社會,還是對于國家或政府。但是不管怎樣,是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浣熊師傅自己抵御殘豹,為村民們爭取更多轉移的時間,也讓熊貓敢于面對勁敵。
還有一種價值觀,那就是對個體賦予足夠自由,對于個性的發展給予足夠空間。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樣的觀念比較西方。但是當我們看到賣面條的熊貓終于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代功夫宗師時,作為東方人,相信大家也會認同,一個人作為個體,通過自己的努力,透過一個寬松的環境,來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另外,還有愛,不管是親人之間、朋友之間還是人和人之間,愛都是全人類永恒的主題,只不過不同的人,因為文化、宗教、種族等的差異,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實所有這些價值觀可以放在中國的熊貓身上,也可以放在象征著美國文化的米老鼠身上,電影里所體現的一切,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普世價值。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西方文化孕育出來的那些價值,更被人們所熟悉,也被人們所談論,而因為國力、影響力的問題,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所孕育出來的那些價值,卻并沒有完全被西方所認識。看《功夫熊貓》的時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的結尾處,五個大俠恭敬地稱呼熊貓“MASTER”,表達對這個他們曾經看不起的熊貓的認可和尊重。配音的演員,絕大部分是好萊塢的巨星,對于中國功夫,還有功夫里所展現出來的這種精神,配音前可能并沒有太多了解,但是最后的這一聲“MASTER”,能夠讓大家聽出這份尊重,是需要他們對此有深切體會的。
對于觀眾來說,透過一部濃縮了功夫中的精神精髓的電影,很多人會在熟悉之余產生一種認同甚至是參與感。這讓我想起這些年在西方興起的印度瑜伽,因為這種東方的修行方式充滿了神秘感,以及對生命靈魂凈化的期待。而這種熱衷也在營造出印度的一種形象,就好像,中國功夫和中國熊貓也在無形中營造著中國的形象,輸出中國的價值觀。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能夠被西方理解時,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聲嘶力竭地為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進行控訴。強硬是需要的,但是強硬更需要的是對方可以接受的理據。
誰都在意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印象,就好像這些年來,不少美國人對于自己低落的國際形象感到苦惱,因為這是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結果。民眾的擔憂,很大程度會反映在未來的選票上,因為他們希望有所改變。對于中國人來說,希望透過奧運讓外界看到一個開放、繁榮的中國,這一點,身為中國人當然感同身受。現在的問題在于,如何輸出一種價值,輸出一種聲音。如果這種價值和聲音代表的是普世價值,當然會得到回應和認同。
(阿紫摘自《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7月14日 圖/賈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