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準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功勛卓著,聲名遠播,為捍衛趙國的利益和尊嚴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趙國上下的一致尊敬。但好景不長,公元前245年,孝成王趙丹死,悼襄王趙偃繼位,廉頗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起因卻非常簡單,疾惡如仇的廉頗看不慣郭開吹牛拍馬的作為,曾在一次宴會上當面斥責這位悼襄王的寵臣,郭開由此對廉頗懷恨在心。而悼襄王昏庸無能,好聽讒言,寵信郭開。結果廉頗先被剝奪兵權,接著被迫流亡魏國,寄人籬下。
后來,趙國軍隊多次遭受秦軍圍逼,悼襄王想召回廉頗,廉頗也想回趙國效力。悼襄王便派使者去察看廉頗還能不能披甲上陣。郭開聞訊后用重金賄賂使者,要使者毀謗廉頗。“廉頗見使者,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可用。”但使者給悼襄王帶回的考察結論是:“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簡單的一句話,不僅關閉了一代名將的報國之門,而且葬送了趙國的生存機會。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陷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滅亡。
值得回味的是,在趙國滅亡前,秦國間諜王敖曾就郭開讒間廉頗之事問郭開:“你不怕趙國滅亡嗎?”郭開回答:“趙國的存亡是整個國家的事,可廉頗是我個人的仇敵。”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1894年,日本侵占朝鮮,中日大戰一觸即發。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一手創辦北洋水師的李鴻章認為中國取勝的幾率不大,“不可輕開釁端”,而光緒的師傅、最受寵信的大臣翁同龢,打著“愛國”的旗幟,“一力主戰”。結果,翁同龢的“主戰”擊敗了李鴻章的“主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今人都知道,從戰爭爆發到失敗,再到赴日談判,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被弄得焦頭爛額,臭名昭著,里外不是人。而李鴻章的這一結果恰恰是翁同龢想要的,據王伯恭(曾任袁世凱總統顧問)所著的《蜷廬隨筆》一書記載:“我(指王伯恭)去見翁同龢,向他力陳主戰的錯誤……翁同龢說:‘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還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余地了!”
原來翁同龢在明知中國沒有取勝把握的情況下,賣力地鼓動對日作戰,竟是為了“整頓”李鴻章,即利用甲午戰爭的時機,借日本人之手,來報李鴻章1862年上奏折彈劾其長兄翁同書棄城逃跑的私仇(翁同書被咸豐皇帝批示“擬斬監候”,后被充軍新疆)。事實上,翁同龢這次“整頓”李鴻章圓滿“成功”,朝廷和國民把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全部歸罪于李鴻章,“七十老翁,蒙漢奸之惡名,幾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勢”。即便他背著賣國賊的罵名賦閑在家,針對他的非難和進攻也沒有停止過。
然而,翁同龢公報私仇的代價卻無比巨大,不僅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且戰爭后中國賠償日本白銀二億兩,割讓臺灣。清王朝從此一蹶不振,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月汐摘自《銀川晚報》 圖/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