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他的名字很普通,他的身份也很普通,他在災區的危難時刻拼盡自己最后一絲力量,撒干自己最后一滴熱血,只因它是人民的子弟兵,他是一位“鐵軍”的本色英雄。
楊衛華至今不相信,她的丈夫武文斌就這樣走了。
她的丈夫,濟南軍區某師炮兵指揮連二級士官武文斌,在抗震救災行動中因勞累過度,于2008年6月18日凌晨犧牲。
他們今年春節剛領結婚證,婚禮還沒來得及辦,武文斌就趕回了部隊。“本想今年6月辦,他要來抗震救災,我們商量,等抗震救災勝利了,就風風光光地辦個婚禮。”楊衛華說,“今年3月,我說春暖花開的,咱們去照個婚紗照吧,他也答應了,可后來部隊要野外駐訓,他還是沒能回得來。”
這些日子,武文斌幾乎每天都要和楊衛華通個短信,報個平安。17日晚,楊衛華給武文斌發去了他們今生的最后一條短信:
“晚上能睡著嗎?老公,你受苦了,等你回來我去看你,請你吃好吃的,吃你愛吃的,你困嗎?要是困的話就先睡吧。”楊衛華哪里知道,坐著都能睡著的武文斌每天上床躺下就睡。
但這一夜,他睡得太死了,躺下就再沒起來,長眠在這片他熱愛過、戰斗過的土地上。
武文斌1982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鄧州市,2002年12月入伍后被分到“鐵軍”——葉挺獨立團紅二連。2005年7月,他考入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測量與導航工程系士官一隊,2007年7月回到所在師的直屬炮兵指揮連實習。
5月13日凌晨,武文斌所在連隊接到緊急趕赴四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的命令。部隊到達災區后,他和戰友們始終奮戰在第一線。
6月17日5時50分,急促的起床哨聲在都江堰市玉堂鎮石牛村響起,指揮連82名官兵第32天的抗震救災戰斗又打響了。8時許,連隊接到命令:因原駐都江堰市胥家鎮某部緊急增援汶川轉移群眾,炮兵指揮連移駐胥家鎮,幫助當地群眾搭建活動板房。
就在官兵們忙碌著搬家的時候,一道預先號令傳來:今晚胥家鎮可能有大批活動板材運達,請做好準備,務必在天黑前將活動板材卸載完畢。
19時18分,8車重慶支援的活動板材運到胥家鎮鋼圈廠,炮兵指揮連5個排70多名官兵在細雨中迅速趕往卸載。
第一車快卸完的時候,夜色漸暗,連長李俊峰擔心天黑后官兵割傷手,決定組織黨員骨干搶卸。武文斌不是黨員,他找到連長:“讓我上吧,我保證和黨員一樣快。”對于武文斌,李俊峰沒有辦法拒絕,這個雖然不是黨員的戰士,在搶險救災中什么活都搶著干。況且,連里開展火線入黨時,他還把機會一次次讓給了別人;部隊組織黨員交“特殊黨費”時,他把身上僅有的200塊錢交了上去。
武文斌爬上卡車就開始干,由于那輛卡車兩邊太窄,只能從車后上一個人卸載。
“他一個人負責給十多人傳遞,累得腰都直不起了。”連長李俊峰說,“我兩次派人上去換他,都被他攔了下來。他總是說,‘讓我再搬幾塊吧,我干過農活,手上繭子多,不容易被劃傷。”
等到炮兵指揮連卸載任務完成,回到營區時,已過了21時。
誰也沒有想到,次日凌晨2時40分,同帳篷戰友宋國棟發現武文斌發出異常聲音,呼吸困難,搖了幾下沒搖醒,立即叫來連長和衛生員,并迅速把他送往醫院進行搶救。
遺憾的是,這名執行抗震救災任務的濟南軍區“鐵軍”部隊炮兵指揮連二級士官武文斌,這顆年輕的心臟,還是在6月18日凌晨4時45分停止了跳動。
在19名參與搶救的醫學專家和醫生聯合簽名的醫學報告上,寫著:“死亡診斷: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猝死。誘因:過度勞累。”“鐵軍”,這是一支歷史比解放軍軍史還要長的部隊,從北伐戰爭中葉挺獨立團接受武昌百姓贈送的“鐵軍”盾牌算起,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光輝歲月。
“鐵軍”戰士武文斌,以及武文斌們,為我們見證和譜寫了一曲和平時代的英雄之歌。我看見這季最美的顏色,它的名字叫——“迷彩”!
(舒晴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