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弋弋
表面上是一批高管拿期權成富翁的計劃被叫停。實質是張瑞敏的養老計劃遲遲沒能落實。心里不踏實的他恐怕會繼續在接班人問題上拖延糾結。
青島海爾打造千萬富翁的計劃流產了。
8月25日,拖延一年半后,青島海爾(600690.SH)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宣布取消。對于取消的原因,青島海爾在公告中只是提了一句,原股權激勵計劃(草案)實施條件發生變化。
在2006年12月底,青島海爾董事會就通過了《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的議案。根據當時的方案,公司將授予激勵對象8000萬份期權,7年有效,行權價格為7.63元。
據《IT時代周刊》了解,激勵計劃最初的激勵對象包括9名高管及部分突出貢獻人員。其中,董事長楊綿綿獲授300萬份期權,為激勵對象中最多的。時至今日,在原來的9名高管中,副董事長王召興、董事張智春、副總經理張世玉、董秘紀東4人已經離開。青島海爾方面稱,對于離開的人員期權自然作廢。

“正常情況不應該?!睂τ诩钣媱澩蝗蝗∠?,家電專家劉步塵頗感意外。他認為,正因為有了人事變動,則更需要繼續履行激勵方案以保證團隊的凝聚力。
一夕成空文
青島海爾將原因歸咎于證監會在5月初出臺的兩份有關股權激勵事項的備忘錄。
為規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操作,2008年上半年證監會出臺了一系列新規定,主要包括《股權激勵有關事項備忘錄1號》、《股權激勵有關事項備忘錄2號》等法規文件,其中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在“重大事項間隔”、“預留股份”等方面作了進一步明確。
青島海爾方面稱,正是這兩份文件導致公司原激勵計劃實施條件不具備,如備忘錄2號文要求“公司如無特殊原因,原則上不得預留股份。確有需要預留股份的,預留比例不得超過本次股權激勵計劃擬授予權益數量的百分之十”,而公司原方案預留份額超出擬授予權益數量的10%,達到25%。實施條件發生較大變化,青島海爾不得不取消原激勵計劃。
公司公告顯示,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要求,聘請專業機構,適時推出與公司業績緊密掛鉤的、更具長期激勵效果的新激勵方案。但“新的激勵計劃現在沒有時間表”,青島海爾董秘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值得推敲的是,同樣的文件卻沒有阻止萬科的激勵計劃。就在海爾被叫停的前一周,萬科如期實施2006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5500萬股激勵股票將過戶給萬科的200多人,該次股權激勵一次造就了幾十位千萬富翁,200多位百萬富翁。
該拿期權的人辭職了
與青島海爾公開的觀點相左的是,更多人認為這與青島海爾企業內部的問題有關。
今年4月17日,青島海爾宣布多名高管提請辭職,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智春,董事王召興日前因個人原因向公司董事會提交了請求辭去公司董事的書面報告,另一位副總經理張世玉繼去年6月辭去董事職務后,亦提交了請求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的報告,而公司獨立董事王超也于2008年4月15日向公司董事會提出辭職申請。
同時辭職的三位元老級高管以及今年2月份辭職的董事會秘書紀東,都是青島海爾在2006年制訂管理層股權激勵方案草案時的重點獎勵對象。在草案中,王召興作為公司副董事長將得到2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0.17%),僅次于董事長楊綿綿的300萬股;張智春、張世玉也將分別得到100萬股。當時有觀點認為,如果配股成功,這些高管都將身價超過千萬元。
對于這些高管集中辭職,一種說法是因為他們自身的能力和對企業發展的思路與集團不一致才被迫辭職。劉步塵對此表示:“青島海爾在家電企業里來說是比較好的企業,一是品牌價值不會是最高的;二是營業收入超過1100億元。要說這些高管沒有能力,那公司做到今天這樣的業績是不可能的?!?/p>
劉認為,這些高層的離職很大程度上與青島海爾目前的發展困境有關。“青島海爾雖然是中國家電企業相對較好的企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2005年經營業績超過1000億元,到2007年才超過1100億元,增幅太慢。青島海爾到今天已經遇到了一些發展的瓶頸。”劉步塵表示。
“2008年,國際市場對外向型強的企業有很大壓力,因此這些高管選擇辭職,是對公司未來發展心里沒底。一個企業高管大量離職,必然是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币晃粯I內人上向本刊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青島海爾內部已經有3名事業部長先后被公安機關拘捕,原因是涉嫌貪污或受賄。據稱,總體涉案金額數千萬元。
上述案件事發廢料管理環節,嫌疑人被認為利用職務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在很多人看來,青島海爾管理縝密,但此案凸現其在每年價值億計的邊角廢料上的管理問題。這一領域也被認為是家電企業的管理盲區。
據悉,在青島海爾高管辭職事件中,有一位副總經理就是因此事牽連而被迫辭職。
老將換成了“空降兵”
與此同時,從2007年6月開始青島海爾集團展開了一場將持續三年的大規模流程創新,而且第一次聘請咨詢公司和引進“外腦”,這包括聘請惠普前高管陳廣乾出任青島海爾集團的首席信息官。在這樣的情況下,延續了十幾年沒有大變動的原核心管理團隊就面臨一場人事調整,因業績問題導致的王召興、張智春的出局似乎只是個開始。
在去年青島海爾的中層干部會上,這樣一段挑戰張瑞敏權威的發言會后在企業內部廣為流傳:“青島海爾的今天不僅是張瑞敏一人的功勞,也是整個團隊的貢獻。張總是青島海爾的領航者,但現在青島海爾這個‘海太大了,需要大家都當舵手?!爆F任青島海爾董事長楊綿綿去年曾表示:“在轉型過程中,人員素養是最為重要的難題?!?/p>
這種用人方式在青島海爾是一個非常大的變革。青島海爾過去以拒絕空降兵著稱,都是自己培養人才。跟張瑞敏一起在青島海爾打拼了十幾年的核心管理團隊一貫以“穩定”著稱。也正因此,對于從外面請來的人,青島海爾沒有沿用慣例稱之為“空降兵”,而是“外部專家”。
此次進入新管理團隊的幾人中,包括青島海爾集團首席財務官譚麗霞、白電集團空調產品部總監王友寧、青島海爾金融集團境外資本運作中心項目經理劉甲坤,青島仲裁委員會副主任、律師肖鵬則出任新的獨立董事。此外,王友寧還任上市公司副總經理。
期權背后是想退休的張瑞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肖鵬,另外3位高管為“70后”,曾參與青島海爾集團多項重大資本運作項目的劉甲坤則是“80后”,這批年輕人的出現讓人開始關注起接班人的問題。
再過一年,1949年出生的張瑞敏就要滿60歲了。多年來,誰將接張瑞敏的班,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如今公司內部接連不斷的換血,更叫外人霧里看花。
在青島海爾,公司名義薪酬收入偏低,是青島海爾發展中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如楊綿綿2006年總薪酬公告僅為18.5萬元。在公司治理和股權激勵層面上,青島海爾集團創業人張瑞敏的利益沒有得到最合法和最大化的實現和保障。有觀點認為,這是張瑞敏遲遲不愿退居二線,不愿推出接班人的根本原因,也是青島海爾選接班人從“賽馬”變成了馬拉松的真正原因。
回顧國有企業股權激勵,唯有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家電企業獲得較好解決,如TCL。相反,在內地的企業,伊利集團鄭俊懷、四川長虹倪潤峰等老一代企業家均未能實現,鄭俊懷曲線MBO還招來牢獄之災。
吸取前車之鑒,青島海爾近年來已經著手進行小心翼翼、符合法律法規的股權激勵。但在A股和H股上市公司均未擔任實際職務的張瑞敏,不在激勵范圍之內:有分析人士認為,也許張瑞敏是希望借此舉來試探一下各界的反應,再謀求下一步在青島海爾集團層面的利益實現。
該分析人士還預測,張瑞敏的股權激勵方案沒有得到妥善安排之前,青島海爾的接班人選拔就不會結束。因為張瑞敏長年解決不了公司治理和股權激勵問題,自己退休后的利益無法保證,遲遲不敢交班,就只好讓接班人賽馬一直賽下去。
對于這種猜想,有人表示擔心此次青島海爾股權激勵計劃擱淺會引發惡果,導致海爾集團內部諸侯林立、王位混戰的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