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凌
創業板的設立不僅能豐富投資層次,更會成為投機資金的天堂。掘金創業板,你準備好了嗎?
2007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正式宣布創業板的推出時機已經成熟。至此,中國創業板市場已經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回望歷史,你將發現,創業板的推出,正是近十年精心籌劃的結果:1999年深交所開始致力于創業板市場推出的研究和籌備工作; 2007年3月5日,溫總理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2007年8月22日,《創業板發行上市管理辦法》(草案)正式獲國務院批準。
投機資金的天堂
創業板市場,在各國的稱呼不一。有些國家稱之為二板市場,有些則稱之為第二交易系統、創業板市場等等。它主要服務于新興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進步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幾十年,不少國家紛紛設立了創業板市場,從效果來看,創業板的發展帶動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產業的升級或者是轉型。
90年代后,美國進入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擴張周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創投基金興起和資本市場不斷完善的背景下,以硅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日益崛起。涉及計算機、半導體、生物技技術、網絡等領域的高科技公司紛紛在納斯達克上市,而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90年代美國經濟的強有力推動。有資料顯示,1994-1996年,美國經濟在創業板的推動下,已經開始轉型,作為傳統經濟的帶頭產業——汽車和建筑業對于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為4%和14%,而同期,高科技產業對于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了27%。
60年代的臺灣憑借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依托傳統工業的發展實現了60年代后期經濟的起飛??墒堑搅?0年代后,勞動力成本提高,經濟發展出現了停滯。臺灣政府出臺了眾多的具體措施,發展創投行業和風險投資行業,并大力推行創業板市場的發展,據統計,1983—1998年,創投公司帶動了約5600億的高新技術產業資本的形成,為臺灣經濟的轉型立下了汗馬功勞。90年代至今,臺灣的電子產業的生產量在世界首屈一指,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臺灣經濟擴張的長周期。
對于我國資本市場而言,創業板的設立將進一步豐富投資層次,并為高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融資渠道。長期以來,我國中小高技術企業資金矛盾突出,不能適應高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需要,制約了我國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阻礙了國家高技術產業的戰略實施。
而創業板的設立,既解決了當前的問題,又給我國風險投資資金提供了一個快速收回投資的渠道,進而促進風投機構的投資意愿。對于二級市場而言,創業板的推出也給一些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天堂。
創新的沃土
從最近兩年間國內新經濟企業紛紛赴海外上市的情況看,我國資本市場功能性缺陷的存在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統計顯示,僅2006年至今年3季度末,就有150多家企業赴海外上市,其中包括服務業、IT、高科技、生物醫藥等企業58家,占比近40%。這些企業,從早年上市的搜狐、網易、新浪到最近幾年的百度、騰訊、盛大,到今年11月新上市的巨人網絡和阿里巴巴,幾乎代表了中國新經濟和新商業模式的最新發展潮流。
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是創業板上市資源的一個共同特點,但與此同時,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不突出、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也是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從海外資本市場和投資者樂于接受我國新經濟企業的標準看,他們最為關注的有兩點,一是企業是否是行業領袖,二是企業有沒有較好的盈利模式,而企業上市前是否盈利并不是最主要的標準。這為我國創業板市場制度設計安排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掘金創業板,請稍緩
深交所為創業板的推出付出了近十年的努力,據悉目前儲備的企業已經有1000多家。
無疑,創業板市場的推出對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來說,帶來的不僅是融資機會,隨之而來的還有品牌效應、人才效應、財富效應、公司治理效應的提高以及創新激勵效應等連帶效應,并將對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產生積極的影響??梢灶A見,隨著創業板的推出,國內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就有機會得到市場培育與發展,這將有助于中小企業,尤其是新興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壯大。
隨著創業板市場的推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也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對于一些高風險愛好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推出無疑又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
國際經驗表明,創業板市場既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也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一方面,大量中小企業能通過創業板融資做大做強,創造出一個個的財富神話;另一方面,創業板市場的風險比主板市場要高很多,稍有不慎就會讓投資者賠個精光。
由于,創業板個股的規模較小,盤子不大,很容易受到市場炒作;同時,創業板上大多是新技術、新行業的企業,普通投資者一般難以判斷這些企業的投資價值和成長性,這會帶來投資決策的風險。
此外,創業板市場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企業管理者或技術發明人持有大部分股票或絕對控股的情況,這既不利于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及保護小股東的利益,也容易產生關聯交易、利益輸送、決策失誤等使小股東利益受損的風險。
因此,在創業板設立后,一方面監管層要進一步加大投資者教育,投資者也要在對投資風險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投資,更多地關注創業板上市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空間、成長性以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等企業價值的發掘,切忌盲目跟風炒作。
(劉凌 北京福成嘉信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