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艷
2008年4月以來,山西省臨汾市大部分屬于民營性質、年產能低于30萬噸的中小企業,正面臨失去產權的命運。大多數小煤礦,將按照臨汾市煤礦體制改革的意見,被國有煤礦收購、控股、租賃或托管。
晉煤“再國有化”的理由,是出于對安全生產的考慮和集中產能的需要。監督生產安全自屬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企業身份與安全生產之間對接如何可能?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這一屬于市場配置的行為,也將面臨如何實現與市場競爭產生同樣效果的難題。
本刊曾在2007年1月9日對出現在煤炭、石油、電力等資源領域的國有企業兼并民企的“再國有化”現象進行關注。一年之后,本刊記者專赴山西省臨汾市,對這次進行的“再國有化”現象進行了調查。

4月27日,臨汾市煤炭工作會議會后的第二天。
臨汾市堯都區枕頭鄉嶺頭煤礦還沒有一絲恢復生產的意思。窯口的安全生產警示牌子半數已經脫落,暴露在外面的運煤工具上銹跡斑斑。
“從去年臨汾市蒲縣蒲鄧煤礦‘5?5礦難至今,我們停產已經差不多一年了。中間只有26天恢復生產。” 嶺頭煤礦一位郭姓副礦長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嶺頭煤礦核定年產能只有15萬噸,屬于中小煤礦。
被整合的中小煤礦
對于像嶺頭煤礦這樣自身并未出過安全事故、而遭遇停產整頓的中小煤礦來說,未來的命運可能更糟:根據2008年3月25日《臨汾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煤礦體制改革、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業水平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要求,年生產能力不足30萬噸的嶺頭煤礦,如果沒有大集團的合作進入,將面臨被關閉的命運。
“嶺頭煤礦四周沒有其他煤礦,相對分散,資源儲量又不大,大集團相中它的可能性很小。”堯都區煤炭工業局紀檢書記張俊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這也意味著,等待關閉成了嶺頭煤礦唯一的選擇。
嶺頭煤礦是中國產煤大省山西省臨汾市的一座中小煤礦。在臨汾市,像嶺頭這樣年產量在30萬噸以下的中小煤礦還有275座,占到臨汾市目前煤礦總量的70%。
臨汾市是山西這個產煤大省中的煤炭大市,總儲量占到全省的十分之一,也是山西焦煤的主要產地之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省放寬礦業開采的限制,提倡“國營、集體和個人一起上”,受此鼓勵,臨汾市的個體煤礦大量出現。原有的集體所有制煤礦通過承包租賃、轉讓出售、股份改造等方法途徑,也逐步轉變為個體或民營煤礦。
準入門檻低,又缺乏相應的監管措施,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去年以來,臨汾市先后發生了堯都區余家嶺煤礦“3?28”礦難、蒲縣蒲鄧煤礦“5?5”瓦斯爆炸事故、洪洞“12?5”礦難三起重特大事故。尤其是山西省洪洞縣“12?5”礦難發生后,整頓、停產、以及煤炭體制改革,就成了山西這個產煤大省的頭等大事。
今年春天以來,煤炭體制改革在山西這個產煤大省由呼聲變成了現實。
1月中旬,臨汾市政府邀請包括晉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等在內的10數家大型國有礦務局進行座談,為資源整合、企業重組、股份制改造和托管鋪路。
在此基礎上,由太原市規劃設計院和上述煤礦專家共同起草,《臨汾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煤礦體制改革、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業水平的實施意見》在3月25日出臺。
這也是臨汾市進行煤炭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根據此次《實施意見》要求,山西省要確保在2010年底以前,所有淘汰關閉礦井全部按標準實施關閉,煤礦數量控制在260座以內。
《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單井設計年生產能力45萬噸以上和年設計生產能力30萬噸以上,并且達到一級標準化的煤礦,在符合規劃要求,具有完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和專業技術管理力量,實行機械化開采的前提下,方允許自主從事規范化生產經營,不符合條件的,必須參加整合重組。
對不符合條件的小煤礦,將采取代購、控股、租賃、托管四種形式進行整合。整合的主體,則是省內外國有大型煤炭企業。通過收購、控股的形式整合重組之后,目標是“形成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煤礦產權體制”,以及通過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對市內中小煤礦租賃、托管。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之后,形成由“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及其專業公司為主導的生產管理體制”。

4月26日,臨汾市召開全市煤炭工作會議,并下發《臨汾市煤礦體制改革資源整合重組工作方案》,即臨汾市煤炭體制改革的實施細則。
這次會議強調的一個重點是,“對凡列入整合重組規劃、但礦主不配合整合充足的企業,退回其已交的采礦權價款(扣除已開采部分),注銷有關證照。未被收購、控股、租賃、托管的煤礦一律不準復工復產”。
產權反復之痛
“新購置的設備、新建的職工宿舍、新鋪就的綠地都白費了。”張俊明為嶺頭煤礦的投資者惋惜。
由于停產導致的先期投資浪費,成為臨汾中小煤礦的普遍狀況——年生產能力25萬噸的臨汾市鄉寧縣管頭鎮后莊煤礦,在2006年和2007年,曾經連續兩年投資一個億更新采掘設備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開采。因此,礦長李根友(化名)向銀行借貸5000萬元,由于停產,還款壓力日增。
“每天的利息就是個不小的數目。成本收回遙遙無期,上吊的心都有了。”李根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利息損失并不是李根友最痛心的——此次改制,將有可能使他喪失前幾年明晰的產權。 如果李根友不配合改制,將被迫退回采礦權價款(扣除已開采部分),并強行收回其所有權,注銷采礦許可證、生產許可證、礦長資格證、礦長安全生產資格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等六個證照,那樣他將一無所有;而參與改制,如果不是出售股份的話,5000萬的銀行貸款就面臨困局。
2004年,山西省在臨汾開始采煤方法和明晰產權改革試點。臨汾市又在鄉寧縣試點,率先進行礦權改革。其核心是政府對煤炭資源實行有償開采,按儲量計收價款;煤礦必須實行采煤方法改革,實現機械化安全采煤,才允許生存。
李根友的煤礦,就在此次試點中,將產權明晰了下來。
所謂明晰產權,針對的是煤炭資源的產權模糊狀態。以山西省為例,對煤炭資源的配置在2004年之前一直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行政劃撥、無償使用,一是象征性地交一些資源費,數額遠不抵國家的資源價值。
這種資源配置的雙軌制,還導致了非法承包、轉包的數次轉手。臨汾市某煤礦最多時可以轉手20次。煤礦老板為了盡快收回投入,在采煤時就不免挑“肥”丟“瘦”,致使資源回收率極低,更導致礦難不斷。
2004年,山西省在上述局面下,提出了煤炭資源整合及有償使用辦法。用意即為明晰產權、提高回采率節約資源、保證安全生產。
李根友為他的煤礦上繳了幾百萬儲量價款,由此拿到了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煤炭資源開采證。經過此輪產權明晰化,臨汾市一次性收入礦產資源價款17億元。
然而,此次明晰后的產權,仍然不足以保障煤礦經營者擁有永久性的產權。
臨汾市市委書記夏振貴今年4月15日的一句“手術刀和冰棍理論”,使經歷產權之痛的李根友們記憶猶新。
一位煤礦企業主如此歸結這一理論的大意:“你有錢,你買了手術刀,但你有給別人動手術的資格嗎?為什么頻繁出事,說明你沒有這個能力。冰棍是你的,但你不重組,就讓你停著,停你三年。冰棍都化了,就只剩一根棍。”
4月26日,臨汾市煤炭工作會議在臨汾賓館召開。來自臨汾各縣的煤老板齊聚于此。會議進行過半,會場已經煙霧繚繞,煤老板紛紛抽起了悶煙。產權之痛,由李根友蔓延至每一個煤礦老板的身上。
會議最讓他們不平的是,此次整合重組,中小煤礦或者被迫出讓全部或部分產權;或者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只有產權,沒有經營權。
安全與產能的國企依賴
停工停產是臨汾市此次改制手中的王牌。對于嶺頭煤礦和后莊煤礦這些民企煤礦來說,改制、被兼并重組和復工復產,是一個同義詞。
4月3日,臨汾市召開煤礦復工復產驗收動員大會。在會上,剛剛履新一個月的臨汾市煤炭工業局局長牛立東說,“復工復產和體制改革同步進行,5月底應該就能大部分恢復生產。”
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各縣恢復生產的只有數家。后莊煤礦所在的鄉寧縣,則僅有毛則渠煤礦、申南凹煤礦、臺頭煤礦三家國有煤礦恢復生產。
“已復工復產的煤礦大部分是沾了點國營或國有性質的邊兒,有些根本就沒停產過。我們已經被無休止停產、整改、辦手續拖得筋疲力盡了。”鄉寧縣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煤老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對自己的煤礦何時能生產充滿憂慮。
安全是此次整合重組的第一要義。“之所以沒有全面的復工復產,也是考慮到一些煤礦企業一旦開工會超層越界,就容易發生嚴重的安全生產事故。如果一旦國有大集團進入,這種情況會根本改觀。”牛立東說。
按照3月25日臨汾市發布的《實施意見》,對煤礦實行收購、控股的國有大型煤炭企業或其成立的新控股公司,將成為“安全生產責任主體”,承擔安全生產全部責任,地方政府部門不再實行安全監管。
但國有企業與安全生產之間,并非完全正相關。
國家安全生產總局對2006年1~8月的煤礦事故分析顯示,在2006年全國21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礦事故中,國有煤礦占到了43%。
解決安全問題只是此次煤礦體制改革的一個理由,第二是提高產能。
“舉個例子來說,洪洞縣現有80個煤礦,比如說產能只有3000萬噸,整改后雖然減少為20個礦,但產能卻能提高至8000萬噸。”牛立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產能將得到提高的依據,來自新建礦井的規模。根據《實施意見》提出的目標,將來臨汾市新建礦井規模不低于120萬噸/年,改擴建礦井規模不低于90萬噸/年,因地質構造等自然因素限制,礦井規模不低于60萬噸/年。
“改制后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回采率將大大提高,有望達到80%。”牛立東說。
產能提高還被認為與開采方式改革緊密相關。按照臨汾市的目標,改制后的煤礦全部實行壁式正規開采。大型礦井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100%,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中型礦井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達到60%以上。
而現在開發的煤礦,多數為煤層中的上組煤,即最上面的一層。“現在我們引進大集團戰略,就是要開采更為豐富的下組煤資源,這就要求更先進的設備、更專業的隊伍。”牛立東表示。 然而,無論是開采方式的提高,還是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與企業性質并無絕對關系——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也可以實現以上兩點。
為何必須是國企?
根據3月25日的《實施意見》,此次煤炭資源整合的主體,必須是省內外國有大型煤炭企業。通過收購、控股的形式整合重組之后,“形成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煤礦產權體制”。 整合主體為何必須是國有(含國有控股)大型煤炭集團?
臨汾市煤炭工業局有關負責人解釋,《實施意見》的依據,是《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同意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意見的批復》《山西省關于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公司實施方案》等文件,目的是為了增強國家對煤炭產業的控制能力。
“民營企業容易利欲驅動,在投入上不舍得花大氣力多資金,畢竟是花自己的錢,還容易超能力生產,出安全生產事故。而國有大集團礦長是年薪制,生產多少與其薪酬不掛鉤,也舍得投入。更重要的,是國有煤礦生產多少,將根據國家和省里下達的指標分配。”牛立東對此理解說。
其實,一些有實力的山西民營企業對于資源整合早有動作。今年2月,總資產達12億元的民營企業山西天潤煤化集團,對鄉寧縣五座裝備和管理落后的煤礦進行托管,以參股的方式對所托管的煤礦實施質量標準化礦井建設。
但是,在此次臨汾市煤炭體制改革中,民營企業將不再具備整合主體資格,天潤煤化集團的案例也將成為孤例。
臨汾市煤炭工業局要求,臨汾市各縣市區煤炭資源整合初步規劃必須于5月15日前全部完成,再由臨汾市領導邀請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太原煤炭設計院等部門局和有關專家,共同研究討論各縣市區初步規劃,完成臨汾市煤炭資源初步整合初步規劃,并于5月31日上報山西省政府,力爭在8月底前得到山西省政府審批。
而此前已經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小煤礦和國有大集團,將很快成立新控股公司或全資子公司。這些全資子公司或國有控股公司將按照新公司法的要求,通過董事會決議的方式,將權利和義務統一到國有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