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誠

四次爭論有這么兩個特點:一是過去的爭論意識形態色彩比較濃,今天則利益的博弈凸現出來,此外改革的技術層面也有爭辯,比如醫療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有時,這三者交織在一起。二是過去往往一錘定音,今天可以說是多種聲音的表達和平衡。
第一次大爭論:
“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
1977年2月7日,經華國鋒主席批準,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發表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這個社論提出這樣一個號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就是“兩個凡是”。
大家知道,針對“兩個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先是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發表。第二天,《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第三天,《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轉載。文章發表之后,遭到當時的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和“凡是派”人士猛烈指責。比如吳冷西打電話給人民日報社社長說,這篇文章是要砍倒毛澤東思想的旗幟。
當時壓力非常大。關鍵時刻,鄧小平給予了支持。5月30日,鄧小平說:“現在,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都成了問題,簡直莫名其妙。”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開了36天。25日之后,很多人在會上發言,點名批評汪東興在真理標準討論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壓制討論。接著,在會議上,圍繞真理標準討論問題又展開了長時間激烈交鋒。辯論的結果是,“兩個凡是”失敗了,實踐標準戰勝。鄧小平在這個會議閉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說,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在這個會議的基礎上,12月18日到22日,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三中全會最重要的貢獻,是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另外,全會公報還提出,對經濟管理體制要著手認真改革,這是在中央全會上第一次提出“改革”這個詞;公報還說要努力采用各國先進技術經驗,這就是開放。所以,現在我們說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
1977年~1989年標志性事件
經過第一次大爭論,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我舉出一些標志性人物和事件作一些說明。
一、胡耀邦主持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
二、小崗村包產到戶。
三、成立特區,殺開一條血路。
四、政治體制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發表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制度改革的命題,批評了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干部職務終身制和特權等5個弊端。后來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這篇文獻指導下往前走。
五、個體、私營經濟破土而出。
六、1984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八、1984年,莫干山會議提出雙軌制。實行計劃內、計劃外(市場)兩種價格,以便慢慢過渡到市場經濟。
九、農村在80年代中期開始海選,大約90萬個行政村的村民開始選舉村委會。
十、文化方面的變革,包括《傷痕》、《班主任》等小說問世;鄧麗君、李谷一通俗歌曲唱法的爭論;朦朧詩的爭論,星星美展的爭論,話劇《于無聲處》、《“炮兵司令”的兒子》的爭論等。
第二次大爭論:
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
1989年下半年,“左”的東西得勢。當時有人說中央要抓階級斗爭了,有人說要取消個體戶了,有人說出國留學政策要變了,有人說留學生回國探親都要扣下來一個一個審查在海外干了什么,還有人說要讓知識分子重新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等等。當時私營企業減少了50%,個體戶減少了15%。
1990年,報刊上說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就會沖擊社會主義經濟的文章鋪天蓋地,表面打著社會主義的招牌,實際阻礙改革開放。
這個時候,世界上發生一件大事,柏林墻倒塌了。在很多單位里,改革開放沒人提了,誰要是提改革開放,就有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之嫌。

1991年初,鄧小平來到上海。針對北京一些人提出的問一問姓社姓資,鄧小平說:當時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很多人不同意,家庭聯產承包還算社會主義嗎?不要認為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鄧小平希望上海人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不要被“左”的聲音嚇住。
鄧小平在上海的講話局限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但是,他的講話精神,通過署名皇甫平的四篇呼喚改革的評論文章傳達出來了。皇甫平文章發表之后,遭到北京一些媒介合力圍剿。我這里舉出一些文章的標題,大家一看就清楚了:《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為何不能問一問姓社姓資?》、《問一問姓社姓資》等等。形勢發展到這樣一個地步,很多人為改革開放捏了一把汗。這樣下去,改革開放還怎么搞?
正是在這個時候,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鄧小平說,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鄧小平一下子把形勢扭轉過來了。凡是從1992年過來的人,都能回憶起鄧小平講話激起的改革開放的熱潮,人們一下覺得陰霾廓清了,思想解放了。
6月9日,江澤民到中央黨校發表講話,提出了經濟體制的模式應該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年10月召開的十四大,對“左”的思潮給予了有力回擊,并且要求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
第二次爭論的結果,是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
1989年~1993年標志性事件
一、1992年4月25日,時任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在中央黨校發表反“左”講話,震動朝野,這是來自高級領導人的最犀利的防“左”檄文。
二、上海股票市場一飛沖天。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價格限制全部取消,由市場引導。僅3天時間,股票暴漲570%。
三、下海潮。南方談話之后,大批官員、知識界人士下海,成為全社會津津樂道的話題。
四、個體私營經濟爆炸性增長。
五、黨中央、國務院實行一系列改革開放新措施,比如開發浦東,進一步開放沿海、沿邊城市,加快物資、商業、財政、教育、科研體制改革,下放經營管理權等等。
六、1993年頒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即“50”條。《決定》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要求展開稅制、外匯管理體制、金融體制和投資體制的改革。
七、經濟增長擺脫了前兩年徘徊在5%左右的局面,1992年當年增長13%。
八、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對留學生的寬容政策,歡迎留學生回國,“海歸”逐漸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第三次大爭論:
私營經濟是禍水還是活水?
這一時期有個新的東西出現,就是社會上廣泛流傳的萬言書。
第一份萬言書《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若干因素》于1995年初流傳。該文說,中國的所有制結構變了,階級關系變了,社會意識變了,執政黨也變了。私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一旦時機成熟,就會把共產黨“連鍋端”。

第二份萬言書出現在1995年夏秋之間,題為《未來一二十年我國國家安全的內外形勢及主要威脅的初步探討》。文章提出,蘇東劇變之后,中國面臨的形勢嚴峻。國內由于新的資產階級形成,和平演變危險大大增加。因此,要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各條戰線,開展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的階級斗爭。
第三份萬言書的題目是《關于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若干理論和政策問題》,1996年底問世。該文說,兩種改革開放觀斗爭的焦點,就在于是堅持還是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該文反對國務院制定的“抓大放小”的方針,說為了維護公有制主體地位,小的國企也不能放,要保住所有幾十萬個大中小國有企業。
第四份萬言書的題目是《1992年以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動態和特點》,在1997年初鄧小平去世之際流傳開來。這份萬言書開列了一個很長的“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名單,還開列了許多“支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媒介名單。名單中包括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法學家、作家和理論家,以及許多重要媒介。要求對這些人和媒介采取嚴厲行動。
這四份萬言書,開啟了“左”的代表人物發表不同政見的一種形式,造成很大困擾。一位省委宣傳部部長說,一些干部看了萬言書之后,心有余悸,“想說話不敢張嘴,想走路不敢抬腿”。
1997年5月29日,鄧小平逝世后3個多月,江澤民來到中央黨校發表講話。他強調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這就是針對萬言書明顯地否定鄧小平理論的傾向。江澤民在談到學風問題時說:“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這就對萬言書作者拿著馬克思的條條到處嚇唬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江澤民在講話中還重申了鄧小平的一句話:“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就更直接地拒絕了“左”的選擇。
這一年9月召開的十五大明確宣布:“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觀念。
2002年11月召開的十六大,更進一步肯定了“資本的活力”,要求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并提出了“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
萬言書的作者們要求壓制和打擊私營經濟的企圖失敗了。后來的經濟快速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私營經濟并不是禍水,而是活水。
1995年~2002年標志性事件
一、厲有為事件。1996年秋,身為中央候補委員、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的厲有為來到中央黨校學習。他在黨校寫了一篇學習體會,題為《關于所有制的思考》,在學員班里傳閱。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公有制可以和私有制并存,互相融合。他還提出一個介于公與私之間的“社會所有制”的概念即股份制。北京一些“左”的代表人物就拿厲有為開刀,散發萬言書,批判厲有為搞私有化。稍后一段時間,厲有為告訴我,就在爭論最激烈的時刻,江澤民看了他的文章,并且在中南海接見他,鼓勵他“回去安心當你的書記”。
二、“陳賣光”事件。1993年到1994年,山東諸城市委書記陳光,把這個縣級市里的小型國企和集體企業賣了272家(該市一共有288家小企業),得了一個外號叫“陳賣光”。北京一些左派雜志、報刊就罵他是“私有化先鋒”,“反社會主義”,搞得很緊張。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基1996年到諸城考察,得出結論說,諸城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陳光后來升任菏澤市市委書記。
三、私營企業家能不能入黨的爭論。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七一”的講話中說,包括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在內的“新的社會階層”,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應當把其中符合黨員條件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
四、圍繞國企改革的爭論。從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開始,各地陸續開展產權改革,先后持續了十幾年,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產生不少問題。問題主要是有的地方暗箱操作、私相授受;有的故意低估國企價值,從中牟利;有的投資者收購國企之后隨意打發職工,造成職工生活困難等等,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至今沒有結束。
五、加入WTO有利還是不利。在中國加入WTO前后,一些人說,WTO是西方國家套住中國的繩索,是扼殺中國經濟的軟刀子,主張不加入。當然,這種主張被實踐否定了。
第四次大爭論:
中國改革搞錯了嗎?
這個爭論有個大背景。這就是,多年來GDP高速發展,既取得了光輝成就,也造成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和成就相比,雖然是第二位的,但也非常嚴重。
近年來,很多人都在議論新的三座大山:醫療、教育、住房。除了這三座大山之外,還發生了一些重大災難性事件,比如山西黑磚窯事件等,再加上一系列惡性腐敗案,還有國企改革、征地拆遷中的問題等等,導致怨氣叢生,凸現了城鄉差別、兩極分化、腐敗成風、環境惡化,以及借改革之名尋租營私等諸多問題。這次爭論與這些問題有關。
在這次爭論中,引起廣泛關注的是三個旋風、三個萬言書。
三個旋風。一個是“郎咸平旋風”。從2004年6月起,郎咸平多次指名痛斥一些人借國企改革鯨吞國有資產,引起轟動。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郎咸平進而聲稱國企效益比私企好,要求停止國企改革,遭到諸多有力反駁。再有就是“劉國光旋風”。2005年,老資格經濟學家劉國光談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一些問題的文章成為熱點。他擔憂西方現代經濟學影響上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地位削弱,并提出了“領導權在誰手里”的問題,還說姓社姓資的問題是回避不了的。這番言論引起了廣泛爭議。第三個是“張勤德旋風”。張勤德自2004年以來在互聯網上多次發表極左文章,點名批判50個著名人士,給他們扣了上百頂聳人聽聞的政治帽子,從而引發諸多糾紛,有人準備訴諸法律解決問題。
三個萬言書。第一個是2005年5月,一部分人簽名建議書,對國務院在年初發布的《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又稱“36條”)提出批評。這些人認為,“36條”違反了憲法第6條“公有制為主體”。他們認為私營經濟已經很強了,再鼓勵支持不就變成私營經濟為主體了嗎?第二個萬言書是2005年8月,有人指“物權法”“保護私有財產”違憲,結果暫時阻礙了“物權法”的進程。第三個萬言書是2007年7月山西黑磚窯事件發生之后,一些人痛陳兩極分化、官員腐敗等種種問題,指責改革開放全盤搞錯,要求改變“路線錯誤”,回到毛澤東時代。
十七大對這些來自“左”的挑戰做出了回答,同時也為第四次爭論做出了結論。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十七大結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不少措施,如降低公益事業收費門檻、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待遇等,著力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環境惡化等問題,受到民眾好評。有些重大措施如加快經適房廉租房建設、制定醫療改革方案、建立全民社會保障等還在進一步推進之中。
2006年3月6日,胡錦濤在出席人代會上海代表團座談會時講話說: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增強改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發展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矛盾和問題。
最近,新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力倡新的思想解放,在全國引起高度關注。在第四次爭論的復雜博弈過程中,頗有一些人覺得改革停滯,突破無力。汪洋的講話,給沉悶的氛圍注入新的活力,呼喚了新的期待和努力。汪洋提出,要有憂患意識,要有世界眼光,要以人為本,要通過推進改革來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我們希望,思想解放的呼喚,要和解決改革中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和尋找新的突破口結合起來,這樣才不至于落空。
十七屆二中全會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界人士對此反響強烈,覺得講到了點子上。這就是一個新的突破口。這是多年來中央第一次指出我們的政治體制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這方面,應當集思廣益,提出思路。像直選鄉鎮長、加大輿論監督的力度和黨內差額選舉的力度,實施黨代表常任制,以及實施公共財政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政治體制改革措施。
去年春節,我到吳敬璉教授家里拜年。他對我說,現在有兩個病灶:一個是民族主義,一個是民粹主義,有愈演愈烈的勢頭,蘊含著非理性、情緒化傾向,令人擔憂。中國過去這方面教訓很多,不應淡忘。中國的出路還是要靠改革,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改革怎么往下走,是現實的課題。
2004年~2007年標志性事件
一、“非典”事件和南方雪災。2003年的“非典”和今年初的南方雪災,都是對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檢驗和挑戰。凸現了知情權對于廣大民眾的重要性,提出了怎樣做才能維護中國國際形象的問題,同時要求政府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二、“原罪”之爭。2004年上半年,媒體熱炒部分私營企業主“第一桶金”來歷不明,引發諸多爭議。有人主張用搞運動的方法清算私營企業主。有學者指出,這是在煽動民粹主義。
三、私營企業主當選全國勞動模范。2005年,私營企業主第一次被納入全國勞動模范評選范圍。與此相關的是,2003年3月,出席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2900名代表中,非公有制經濟代表有200多名,約占代表總數10%。
四、取消農業稅。2006年,全國農村免除農業稅,同時向農民提供多項農業補貼。2007年,實現了全國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和書本費。這是中國農村幾千年來一大德政。
五、醫療改革激辯。有人主張把全民醫療納入公益范圍,主要由政府買單。有人主張推進并完善市場方向的改革,打破醫療事業封閉狀態,擴大開放,實現多元化。最后由衛生部會同相關部門吸收各方意見制定改革方案,牽動著全國人心。
六、陳良宇腐敗案。這個案子和湖南郴州官員集團腐敗案再次敲響警鐘,時不我待,必須支持和加強各種方式的監督,通過啟動政治體制改革,尋找遏制腐敗的良策。
七、重慶釘子戶事件。2007年,一件西南城市的拆遷個案,竟鬧得全國沸沸揚揚,其中蘊藏的內涵,早已超出這件個案的補償金額,它彰顯出老百姓對權勢人物強行征地拆遷的強烈反彈。老法學家江平主張依法辦事,卻遭到猛烈攻擊,令人憂慮。
八、廈門PX事件。2007年3月,105個全國政協委員建議遷建,到5月底6月初,互聯網形成強大輿論質疑PX項目,隨后,廈門市政府啟動公眾參與程序,促使多方利益實現共贏。在這一事件中,“電子民主”躍然而出。這種“新媒體時代的民意表達”,在上海磁懸浮列車路線選址的爭論中,再一次得到體現。
(摘自《新京報》2008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