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宏遠
非洲對日印韓加大與自己的經貿聯系均持肯定和歡迎的態度,因為這能使非洲擺脫僅僅作為國際競標物的尷尬,而能利用新加入戰團的日印韓的杠桿作用,打破由法美中“第一梯隊”和英德俄“第二梯隊”競逐非洲的舊格局,從而漸進告別所謂的新殖民主義。
在近年驟然興起的“非洲旋風”吹襲下,亞洲的一些國家也開始頻頻向非洲發起外交攻勢。繼2006年中國成功舉辦中非峰會之后,日本、印度、韓國也設法跟進,分別與非洲舉行了類似的高層會議。一時之間,亞洲上空彌漫著“非洲公關戰”的硝煙。迄今,這股硝煙不但沒有消散的跡象,反而隨著6月中旬“韓阿協會”發起人大會暨臨時理事會在韓國的召開而愈加濃厚。
花樣別出的公關行動
為了與非洲拉關系套近乎,日印韓三國各顯神通,分別對非洲展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公關行動。
2008年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攻勢尤其凌厲,僅采取的“特大”行動就有三項,以至于日本媒體稱今年是日本的“非洲年”。第一項行動,1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問了坦桑尼亞。其間,高村承諾向坦桑尼亞提供約1139萬美元援助,向肯尼亞提供20萬美元緊急援助。高村還宣布日本將通過有關國際機構向非洲提供總額2.6億美元的援助,為非洲培養聯合國維和人員。第二項行動,5月28~30日在橫濱召開了第四屆非洲發展國際會議。福田首相在會上宣布,日本將在今后5年對非洲提供最高40億美元的日元貸款,在2012年前將日本對非洲的政府開發援助(ODA)提高一倍,達到2000億日元(約103日元合1美元)。福田還表示,日本將向從事傳染病防治的世界基金撥款5.6億美元,幫助非洲應對艾滋病和瘧疾等傳染病。并在今后5年內創立一個25億美元的“支援非洲投資倍增”基金。非洲發展國際會議由日本政府和聯合國等機構共同舉辦,每5年舉行一次,日本是其中的主角。第三項行動,將于7月7~9日在北海道舉行八國集團峰會。據悉,為了向非洲國家“示愛”,日本將打破傳統的“8+5”模式,力邀14個集團外的國家出席,其中有一半是非洲國家。
印度在2008年對非洲的公關力度也不小,迄今已祭出兩項行動。第一項行動,3月在新德里召開了第四屆“印度一非洲經貿合作會議”。來自非洲33個國家的50名部長和450多名商界人士參加了會議,印度與會代表近千人,幾乎囊括了印度工商界所有重量級人物。印度工商部部長納特在開幕式上說:“我們認為非洲是全球繁榮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沒有非洲的經濟發展,全球發展就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第二項行動,4月8~9日在新德里召開了首屆印非峰會。在會上,辛格總理向非洲開出了一系列“惠單”。他說,印度將在未來5到6年內為非洲的發展項目提供價值5億美元的援助款項。同時,印度進出口銀行也將為印非雙邊及非洲內部經貿往來提供54億美元的信貸。辛格還表示,印度將為世界上50個最不發達的國家提供免除貿易關稅的優惠,其中34個來自非洲。他還承諾將大幅度增加對非洲技術人才的培訓,將現在每年1100名非洲留學生的名額提高到1600名。此次峰會因規模恢弘成果“顯赫”而被印度媒體稱為“印度本年度最重要的外交活動”。
韓國亦不甘落后,在2006年舉辦韓非峰會之后,2008年韓國對非洲的公關行動主要是創建“韓國一阿拉伯協會”。5月26日,“韓阿協會”創立國際會議在首爾召開,來自22個阿拉伯國家(包括一些北非國家)的政府、王室和經濟界的200多名權威人士參加了該會。韓國總理韓升洙在致開幕辭時表示:“今年將是韓國與阿拉伯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該協會將大大有助于擴大共同合作。”“韓阿協會”是民、官聯合財團法人,旨在探討增進雙方理解及文化、經濟合作方案。此次會議過后,6月中旬還將舉行發起人大會暨臨時理事會,6月末成立理事會并宣布該協會正式成立。韓國是世界上第二個與阿拉伯地區構筑這種網絡的國家,第一個是法國。
大同小異的公關目的
日印韓如此“血拼”非洲,當然不會對之毫無所求。事實上,它們皆冀望能用這些成本從非洲換取更大的利益。
三國均想從非洲獲取更多的資源尤其是能源。日本的自然資源極度匱乏,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全部依靠進口,在能源方面尤其如此,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印度雖說煤炭資源豐富,但油氣資源卻嚴重不足,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量分別只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0.4%和0.5%,所需石油的70%來自進口。韓國則國小地狹,資源更是短缺,石油進口依賴度高達97%,現戴著世界第四大石油進口國的帽子。而與日印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洲的資源卻異常豐富。據世界權威部門統計,現今世界上已探明的地下綜合資源有150種,這些資源在非洲均有儲藏,其中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發展高科技不可或缺的50種貴重稀有礦產儲量巨大,之中至少又有17種的儲量居世界之冠。非洲的石油資源尤其豐富,已探明的儲量約為100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9%,是繼中東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產油區。不僅如此,非洲的采油成本也比較低,平均只有3.73美元/桶,遠低于美國的25~30美元/桶。此外,非洲的石油多為優質輕原油,含硫量低、易于加工提煉。非洲資源的這些特點,對十分饑渴的日印韓來說均具有極大誘惑力。高村在訪非時說:“非洲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日本必須對非洲進行長期投資,這樣才能產生豐厚的回報。”印度的一位學者則表示:“資源豐富的非洲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的能源需求,還能滿足我們的許多工業原料需求。”韓國政府也直言,2006年盧武鉉總統訪非的一個主要目就是加強與產油國的能源合作,以保證韓國的能源供應安全。
三國還都希望能從非洲廣闊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因為非洲有53個國家,近10億人口及近10年來年均約5%的經濟增長率,市場潛值十分巨大。一位印度學者說得很清楚:“盡管非洲貧窮落后,但它對印度來說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非洲將為印度打開一個可觀的市場。”不言而喻的是,非洲市場同樣令日本和韓國“心馳神往”。
在政治目的方面,日本與印度的想法大致相似,均希冀非洲能支持自己“入常”,以彰顯大國地位。正因為此,日印兩國都渴望非洲能對自己“另眼相看”。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曾就此表示:“日本想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它想在這一方面與非洲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而印度外交部的一名高級官員則說得更直白:“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是一股龐大的勢力,如果印度想在安理會上爭得一席,這個集團的支持是舉足輕重的。”
對于迅猛發展的中非關系,日印也甚為“眼紅”,希望能通過培育與非洲的友誼來遏止中國在非洲的“擴張勢頭”。日本的《產經新聞》曾就小泉2006年結束首相任期之前訪問非洲一事指出:“小泉此行最主要的目
的是為了牽制不斷加快在非洲發展的中國外交,削弱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印度的一位學者也毫不掩飾地說:“讓中國在非洲任意馳騁有損印度的利益,趁現在中國在非洲還不是立足太穩,印度必須加快步伐。”
各自的優劣勢
對非洲開展公關行動,日印韓所擁有的優劣勢各不相同。
日本的優勢主要有兩個。一是日本與非洲國家沒有歷史恩怨和現實沖突,非洲對日本的侵略歷史不甚了解,更沒有切身感受,比較容易建立友好關系。二是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錢袋鼓鼓”,有能力對非洲提供大規模援助(今后5年計劃援助金額是印度的4倍),而非洲國家雖然整體經濟規模與印度相當,但其中除了加蓬、南非和一些島國外,大多數國家經濟比較落后,也非常需要日本的“金援”。日本的劣勢則在于很難贏得非洲國家的信任,盡管其近年來在減免非洲國家債務及對非援助方面均有“賣力”表現。原因是日本對非洲進行援助時往往帶上很多附加條件,這讓非洲國家極為反感。它們認為日本的做法與其它西方國家沒有太大的區別,本質上都是自私自利的,只投資一小點,但拿走的更多。
比之日本,印度的優勢稍多。一是非洲現有印度移民280萬。其中南非一國就有100多萬,大約占南非總人口的3%,而在被稱為“印度洋明珠”的毛里求斯,印度人占其全國人口的65%以上。印度移民在非洲建立了非常雄厚的實業,在很多國家的經濟生活中舉足輕重。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印度人在非洲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華僑在很多東南亞國家扮演的角色一樣。二是印度與非洲的友好關系由來已久。19世紀末,印度民族運動的領袖甘地來到南非,在那里工作和戰斗了21年,與南非人民感情深厚;獨立后,印度又一直支持非洲國家反帝反殖,為許多國家的獨立做出了突出貢獻。三是印度與非洲隔印度洋相望,這種地緣政治便于雙方的交往和合作,對彼此間的海上運輸也極為有利。四是印度與許多非洲國家同屬英聯邦成員,日常均使用英語,這為其提供了溝通上的便利。印度的劣勢是:本身還不發達,涉及援助時往往力不從心;在非洲的外交存在尚很薄弱,在廣大西部和中部非洲地區的25個國家中僅有5個大使館;以往“說的多,做的少”,讓非洲國家頗感失望。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英·甘地總理和拉·甘地總理曾先后提出過加大對非援助的政策,計劃到1996年實現25億美元的目標,但實際到位的資金要遠遠低于這個數字。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剛果(金)總統卡比拉在參加印非峰會時才向印度直陳:非洲不僅需要口頭和文字上的承諾,更需要立竿見影的計劃。
韓國談不上有多少優勢,且不像它在日本、印度和馬來西亞均有染指的中亞地區還有35萬朝鮮族同胞可以依恃,它在非洲毫無根基,更無奧援,唯一的強項是它是世界第11大經濟體,比印度更有資本對非洲提供援助。劣勢則在于它與非洲以往的接觸較少,彼此關系一直平淡如水。自1982年全斗煥總統訪問非洲之后,時隔24年才又有一位韓國總統踏上黑非洲的土地,雙方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公關效果非洲說了算
盡管日印韓三國都為“討好”非洲費盡了心思,但最終的公關效果卻非由它們說了算,而是取決于非洲國家的態度。從目前情況來看,非洲對日印韓加大與自己的經貿聯系均持肯定和歡迎的態度,因為這能使非洲擺脫僅僅作為國際競標物的尷尬,而能利用新加入戰團的日印韓的杠桿作用,打破由法美中“第一梯隊”和英德俄“第二梯隊”競逐非洲的舊格局,從而漸進告別所謂的新殖民主義。
經濟發展仍是非洲最重要的考慮。尼日利亞副總統古德勒克·喬納森在印非峰會上曾說,“和印度加強合作將有助于解決非洲發展問題”,尼日利亞媒體則認為非洲同樣可以借鑒日本和韓國經濟發展的某些經驗。但另一方面,非洲國家對日印韓的一些戰略意圖則保持著一定警惕,它們希望能獨立自主,而不愿淪為別國謀取私利的工具。非盟主席科納雷對此反復強調說,非洲要改變只作為廉價原材料市場的形象,“我們想要平等、互相尊重和互利的交易”。而一位非洲外交官則若有所指地說:“安理會常任席是非賣品。認為提供援助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是一個錯誤的概念,金錢并不能買到所有的東西。”
非洲國家的這種心態決定了日印韓更容易在經貿領域斬獲公關果實,而要想攫取政治利益則很難。事實也是如此。在經貿方面,三國均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2007年日本對非洲的出口額就比4年前翻了一番,達到了1.36)萬億日元。同年,印度與非洲的貿易額也達到300億美元,比2003年的60億美元增長了5倍。韓國與非洲2007年的貿易額亦比幾年之前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但在政治方面,情況卻復雜得多。雖說一些非洲國家對日印“入常”也表達了支持之意,如埃塞俄比亞總統梅萊斯·澤納維就表示,“日本適合作為安理會常任國”,非盟輪值主席國坦桑尼亞的總統基奎特也說,“日本顯然具備成為安理會常任國的資格”,但分析家們卻認為,非洲國家眾多,步調很難一致,個別國家并不能代表整個非洲的立場,些許國家對日印承諾只是為了換取它們的援助而非真心實意地想拉其一把。
饒有趣味的是,日印韓三國的媒體也經常對本國的公關效果進行評判,而評判的標準都是拿出席本國與非洲峰會和出席中非峰會的非洲領導人人數作比較。日本的《每日新聞》帶著遺憾的口吻說,外務省本來希望非洲有45個國家的首腦參加第四屆非洲發展會議,但到會的只有40個國家的首腦,這樣就無法超過中非峰會的規模了。《印度時報》則發表文章說,印度向17個非洲國家領導人發了邀請函,結果只有14個國家的首腦參加了印非峰會,而中非峰會召開時卻有48個國家的首腦蜂擁與會。這表明,在非洲印度已被中國遠遠地撂在了后面。韓國的《朝鮮日報》更是“酸勁十足”地說,韓非峰會只有區區5個非洲國家的首腦到場,而且多數是為了去中國順路來參加的。另有一些韓國媒體則將這種尷尬情況歸咎于政府,抱怨政府不該緊隨中非峰會之后舉辦韓非峰會。對此,一位韓國政府官員很“無奈”地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間接利用中非論壇。目前,我國單獨舉行活動很難吸引有影響力的非洲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