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世坪
臺灣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中,攸關兩岸經貿、投資及金融往來之規定,有必要加速推動松綁。面臨時空背景之極大變化,重要條文應迅速修正,避免阻礙兩岸交流及經濟發展。
海協會、海基會于6月13日簽署了時隔9年后首次會談的共同協議,涉及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事宜。根據包機會談紀要,臺灣方面同意大陸營運人在6個月內設立辦事機構籌備處,6個月后改為辦事機構。
此次“兩會”協商,除了促成周末包機直航與大陸客人來臺,并可望把共同探勘兩岸海域石油、航線截彎取直、貨運直航等,列入今年10月臺北會談的議程,未來兩岸人流、金流、信息流的互通會進入一個高速時代;但更重要的則是在兩岸間塑造了一種和平、和解、合作的氛圍,周末包機,朝發臺北,午抵北京,暮宿臺北,兩岸一日經濟生活圈將實現,這不僅是商旅稱便而已,兩岸朝野皆應在這個新形勢中,努力創造和平共榮的效益。
大陸客來臺,會成為臺灣的重要街景,但這也絕非僅是觀光路線上“擴大內需”的籌碼而已,而應藉此促進兩岸共同累積“和解共生”的資源。
6月26日,臺灣宣布第一批兩岸金融松綁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外部至臺投資需出具非大陸資金的規定,大陸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即可通過間接方式投資臺灣市場等。這是一個新起點,也可以說是一條不歸路。而在這一場歷史機遇中,兩岸朝野仍有相當的問題有待解決,尤其臺灣新政府老班底上路,期冀共創互惠雙贏的目標之下,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鋪墊。
兩岸經貿與島內矛盾
民進黨執政7年的鎖“島”政策,導致經濟環境惡化,百業蕭條,增長減半,失業加倍,經濟一潭死水,受害最深的就是“三中”——中低收入家庭、中小企業和中南部:收入低的2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從民進黨執政前(1999年)的31.7萬元臺幣,倒退到2006年的30.4萬元臺幣,共減少1.3萬元臺幣;中小企業歇業工廠家數從1999年的3982家,增加到2006年的6868家。中南部如高雄市去年失業率為4.2%,全臺最高,中彰投地區及高高屏地區平均失業率分別為4.1%、4%,高于臺灣全年失業率3.9%。
但是臺灣“總統”大選期間,民進黨攻訐的“一中市場”,其實造成了不少疑慮。因為兩岸過去即使在戒急用忍政策管制下,大量的臺商投資大陸,仍造成了島內的產業沖擊與階級矛盾,資金流向即可證明此例:
根據臺灣“陸委會”的統計,2007年1~12月兩岸貿易總額估計為1022.98億美元,其中臺對大陸輸出估計為742.79億美元,輸入為280.19億美元(不含對香港貿易部分)。表面上臺灣獲得貿易順差463億美元(不含對香港部分),但是2007年1—12月臺灣全體銀行對中國大陸匯出款為1668.13億美元,全體銀行自大陸匯入款為930.42億美元,總計臺灣對大陸資金匯差738億美元,所以臺灣仍在資金失血的狀況下。
這不是國民黨上臺或是馬英九當選就可以弭平的,重要的是馬政府必須認知三通不是萬靈丹,并不是每一個族群都受益的事實。而歸結起來,島內方面看待兩岸經濟矛盾主要有三個方面,包括資金過于單邊輸出、企業外移后的產業空洞化和產業轉型后的島內結構性失業。
過去海峽兩岸貿易、投資及人員往來一直呈間接形式,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的轉口貿易(需在第三地辦理報關手續),還是90年代的轉運貿易(不需向第三地海關申報貨值),從1980年起,海峽兩岸貿易與投資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臺灣地區對大陸的出口與投資遠遠多于大陸對臺灣地區的出口與投資,海峽兩岸貿易與投資具有單向的特征。
相對于臺灣地區在大陸的投資,目前大陸在臺灣地區的投資很少,臺灣地區自然資源短缺,不存在大陸大量到臺灣地區投資的經濟合理性,再加上一些政治層面的原因,所以大陸在臺灣地區的投資規模微不足道。如此一來臺灣產業資金嚴重失血,使得經濟的乘數效果無法顯示,經濟萎靡不振。
而如果企業是以抵押融資的方式進入大陸市場,就是民進黨所詬病的債流臺灣。據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1991年至2007年12月底止,臺商對大陸投資總核準件數36538件,核準金額達648.69億美元,占臺灣核準對外投資總額的55.40%,位居第一位。固然臺商選擇大陸有其市場發展的必然性,但是臺灣法令設限使陸資無法入臺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只有開放陸資,資金單邊輸出的失衡現象才可解決。
20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的資金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有了大幅提高,這與大量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大陸有直接關系。進入21世紀后,產業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向外轉移加快。為了降低成本,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生產環節也尋求向外轉移。受制于勞動力成本高和土地資源有限等因素,臺灣地區勞動力與土地密集型農業也會逐漸向外轉移。如此臺灣產業將面臨更加空洞化,只能寄望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制造業的萎縮使得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的主要外匯來源是轉口貿易,以致于新上任的臺灣“經濟部長”尹啟銘就說要重新提振臺灣的制造業。
臺灣向大陸的產業轉移促進了大陸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海峽兩岸產業分工的深化。企業隨這個趨勢得以生存,但臺灣傳統勞工反而成為結構性失業的受害者。在80年代因加工出口區蓬勃發展,復以當時發展之工業技術層次較低,所以未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失業率均維持在1.5%左右之穩定水平。而自80年代末期以后,工業部門之產值增幅開始下降,其中尤以勞力密集產業之產值降低最為明顯,因而勞力需求亦顯著減少,工業就業人數每年平均減少4.8%;自2000年10月起,臺灣地區失業率突破3%,爾后更呈逐月攀升,2001年10月份升高至5.33%,大量的中高齡員工因傳統產業的積弱不振、外移而釋出。但由于釋出勞動力過多,大多缺乏第二專長,而高科技產業屬于技術密集,致使二者的勞動力無法互補,因而在產業結構轉型下造成失業人數之逐年增加。
修改法令讓陸資入臺
過去執政的民進黨一直無心也無能解決臺灣的經濟問題,原因是專注于意識形態斗爭,而沒有做經濟的基礎建設。當前臺灣的一個主要經濟問題在于國內需求不振。民進黨執政以來,政府實質投資連續8年負增長,造成臺灣的建設嚴重落后。但是目前財政赤字嚴重的臺灣政府,要找到錢,挹注經濟活水,必須有正確的認知,而且還有若干工作要做。
擴大內需,建設臺灣,起因于馬英九在競選期間的Long Stay(下鄉民宿的系列活動),縣市長都向馬英九抱怨地方財政窘困:“有建設計劃,沒有錢建設。”“國安會議”與“劉內閣”中主要負責擴大內需方案的“政務委員”
朱云鵬、蔡勛雄與“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與“工程會”主委范良銹匯整各方數據后發現,每年約3500億元臺幣到4000億元臺幣的公共工程并非不夠,事實上,匯整各地公共建設總計劃,還遠大于4000億元臺幣,超過4500億元臺幣。有計劃卻沒錢,地方苦哈哈,所以有人問蕭萬長愛臺12項建設錢從哪里來,他說BOT(建設-經營-轉讓)。但即使靠BOT引進外國資金也需要完整的計劃方案,因為外資也需要相當的投資報酬率。過去臺灣高鐵就是爭議最大的BOT案,如果素有潔癖的馬政府不事前做好規劃,要不就流于只有計劃沒有人理睬,要不就流于圖利外商的罵名,說不定還會使官員吃上官司。
而臺灣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中,攸關兩岸經貿、投資及金融往來之規定,有必要加速推動松綁。此條例訂于1992年,經貿及金融投資等規定,仍然十分保守嚴苛。面臨時空背景之極大變化,重要條文只有迅速修正,才能避免阻礙兩岸交流及經濟發展。6月26日金融政策的松動已啟動良好的開端。唯有更積極及更開放之兩岸投資及金融政策,資金往來才能透明,臺灣企業的生存危機才能獲得解決,大陸臺商投資盈余所得才能回流,島內經濟景氣才能快速復蘇。
臺灣“經濟部”亦于1997年公告《對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審查原則》,凡屬禁止類之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基礎建設等四類,過去均采一律禁止之審查原則,也應研議改申報審查。
兩岸已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已難避免。目前臺灣“行政院”規劃參考WTO服務貿易之規范,適度開放大陸企業來臺直接投資服務業。
最近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曾主張開放陸資來臺投資房地產。目前行政院擬修改《土地法》,允許外資直接投資臺灣房地產及不動產業。至于陸資開放投資房地產似乎亦可比照外資辦理。因此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六十九條有關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在臺灣置產及租屋之規定必須修正。
有關人民幣臺幣兌換的問題,未來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立即就要面對。放寬人民幣在臺灣的流通限制,是配合大陸服務業來臺投資及大陸人民來臺觀光之需要。6月26日發布的臺灣新規,宣布6月30日起臺灣將開始受理島內金融機構及外幣收兌處申辦人民幣兌換業務,任何自然人都可以兌換人民幣,每人每次不得超過人民幣2萬元。
馬蕭競選政策中,臺灣經濟新藍圖打造活力經濟,就是要把民進黨造成的一潭死水重新活起來,讓臺灣的人民有活路,讓企業的經營有活水。產業創新、新興產業、政策松綁是產業再造的三大主軸,其中觀光業、醫療服務業、運籌服務業、農業科技化及企業化、文化創意產業、生技醫藥產業等等都需要依托大陸龐大的市場。
未來兩岸政府仍需共同協商制定中草藥研發合作計劃、醫療工程應用與產制中心合作計劃和亞太地區多發性疾病臨床試驗中心合作計劃,并推動共同有效率之藥物審查機制與流程。還有兩岸貿易正常化及特定產業保護機制、兩岸投資保障及經貿糾紛調解仲裁、兩岸智財權保護及專利認證規范協調、產品標準規格化及標準檢測認證規范協調、兩岸漁業勞務合作機制等等需要建立;兩岸事務性的專業協商、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協商還有待展開。
在利用臺灣科技產業基礎及經營大陸市場優勢,建構高科技業之“雙黃金三角”,以“硅谷—臺北—上海”及“東京—臺北—上海”的策略性連結。在提升臺灣在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上,需要兩岸連結突破參與區域合作瓶頸,臺灣更需要借重大陸參加東盟加三、東盟十加六等區域經濟整合安排,才有可能逐步實現“全臺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因此兩岸相關部門如何在現有體制下進行有效率又實時的溝通了解,也是迫不及待要解決的事情。
過去執政的民進黨一直無心也無能解決臺灣的經濟問題,原因是專注于意識形態斗爭,而沒有做經濟的基礎建設。當前臺灣的一個主要經濟問題在于島內需求不振。民進黨執政以來,政府實質投資連續8年負增長,造成臺灣的建設嚴重落后。
(作者為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博士后)
(責編/郭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