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事件的本質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股票價格從高位快速回落,也讓美麗的鉛華洗盡。
數次摘得胡潤版“中國首富”桂冠的黃光裕,近期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近日,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證實,國美電器董事長黃光裕涉嫌三聯商社、中關村股票異常交易案被稽查。
黃光裕起家于家電零售行業,由他一手締造的國美電器在短短十余年間成長為業內的巨擘。按照常理而言,實體企業資本積累的速度畢竟有限,更何況在競爭已處于白熱化的家電連鎖業呢?顯然,單單憑借傳統產業是難以支撐黃光裕躋身富豪榜首富的,正是依靠近年來頻頻輾轉騰挪于實體資本和金融資本之間,才最終完成了黃光裕個人的財富積累。
表面看來,光環籠罩下的黃光裕,在實體經濟與金融產業兩界的運作是如此的游刃有余。國美電器的前身是1987年于北京珠市口開張的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店,前期經營的艱辛可想而知。隨著規模逐漸擴大,家電零售業“渠道為王”的特征將國美電器帶入良性循環的時代。在國美電器與供應商的博弈過程中,前者的強勢地位日臻提高,延長付款周期、盡可能占用浮游現金也成為國美順理成章的財務操作。這種利用緩期付賬的方式占用供貨商貨款進行短期融資的方式,即為類金融模式。中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國美電器一年內到期的中資銀行借款為2億元;而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的規模卻高達143.02億元。可見,國美電器的日常經營對銀行借款的依賴程度并不高,通過擠占供貨商的資金,類金融模式讓這家公司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免息”資金支持,并鑄就了迅速擴張版圖的輝煌。與此同時,渠道商要求供貨方繳納“進場費”和“促銷費用”已是業內盡人皆知的潛規則,國美電器向供貨方收取的費用率更高達15%-30%。這些以“其他業務收入”入賬的盈利保證了最終的豐厚利潤。
事實上,實體產業的成功運作僅是黃光裕財富積累的開端,真正讓他財富數倍增長的卻是資本市場。當年國美電器為了占據北京市場的壟斷地位,不惜以高出競爭對手數億元的資金收購大中電器,其“出手闊綽”令業界大跌眼鏡。然而,黃光裕卻認為:這不算什么,大中被收購后,國美的市場集中度將大幅提高,股票在資本市場上的溢價也會水漲船高,抵補收購時多花的成本綽綽有余。的確,近年來黃光裕通過買入資產、買入上市公司殼資源、將資產包裝后注入殼資源、增值后套現,進而在進入下一輪循環的方式賺得盆滿缽滿,其中最讓黃光裕視為得意之作的,就是國美電器幾經周轉最終借殼京華自動化在香港上市。2004年,借殼上市后的國美電器市盈率一度高達50倍,而當時全球家電零售業的平均市盈率僅為14.3倍。此舉也令黃光裕的個人資產實現了幾何式增長:最初投入的7.5億元資產為他帶來了80余億元的上市公司和25億元現金。
但是,這些表面看來完美無瑕的浮華,終有一日會因為人力所不逮的困局而回歸本源。在此次國美電器遭受市場質疑的危難時刻,雖然10余家家電巨頭紛紛公開表示將與其同舟共濟,但表面聲勢浩大的支持并不代表它們沒有任何隱憂。在商言商,家電企業“救駕”只是被國美零售渠道優勢所“套牢”的無奈之舉。倘若市場普遍對國美電器的未來表示悲觀,只要有供貨商開始率先催繳貨款、要求現金交易的話,類金融模式會令國美電器因面臨類似銀行“擠兌”的現象而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而一旦公司的市場優勢不再,由各種收費堆砌的“其他業務收入”將會隨之縮水,公司業績的迅速下滑也將成為不爭的事實。
從證監會的公開表態上看,黃光裕此次受調查的主因是對股票的異常交易行為。這一異常交易是否觸及法律目前尚無最終定論,而事件的本質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股票價格從高位快速回落,也讓美麗的鉛華洗盡。即便黃光裕沒有經歷此次調查風波,股市牛轉熊的變遷也將會無情地擊碎資本市場的首富夢。
虛擬經濟的光環充滿誘惑,但沉迷其中卻往往后患無窮,畢竟實體經濟最終還是要回歸實體。黃光裕事件令其一手締造的國美電器處于陰霾之中,而這一事件是否能夠成為家電零售渠道重塑的起點,才是市場未來要耐心觀察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