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

從大勢看,麥凱恩確實面臨著“不可能的任務”,他只能背水一戰。
美國總統大選選情可謂變化莫測。還在9月初時,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挾著黨代表大會造勢的聲威,再加上出奇制勝的“佩琳效應”,民調結果直逼奧巴馬,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但僅僅幾星期后,他的選情就全面告急,不僅開始被奧巴馬拉開距離,而且在一些所謂的“戰場州”,即紅藍雙方拉鋸、都有取勝希望的州(如俄亥俄、佛羅里達、威斯康星)也節節敗退。麥凱恩的選情何以如此急轉直下? 這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叫做“形勢比人強”。
在一場膠著的總統選戰中,最后沖刺階段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往往會對選情產生決定性影響。在2004年總統選舉中,布什和克里殺得難分難解,結果“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一次錄像講話幫了布什大忙。早就有美國朋友對我說,這次大選,如果經濟出問題,對奧巴馬有利;如果外交出問題,對麥凱恩有利。
兩黨正式提名前,俄格沖突爆發,麥凱恩的行情就看漲,迫使奧巴馬選擇擅長外交的拜登做了副手。 但緊接著就是奧巴馬的運氣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使得大的走勢朝著有利于奧巴馬的方向發展,麥凱恩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其實對于這場危機,奧巴馬和麥凱恩兩人都沒有太大的責任。奧巴馬在參議院才3年多,當然扯不上太大的關系。麥凱恩雖在美國國會20多年,但在這期間美國經歷了經濟上的大起大落,不能說經濟壞了就是他的錯。但麥氏的致命傷在于:這場危機是在共和黨執政時發生的,不管有沒有道理,老百姓自然把賬算到共和黨頭上。而麥凱恩作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就難脫干系。
這樣就把麥凱恩置于一個很困難的境地。他既不能完全跟著布什政府走,冒犯眾怒,又不能袖手旁觀,喪失表現領導能力的機會。這種兩難造成他進退不得。
他先是跟著布什說美國的經濟基本面還是好的,后又改口說要暫停競選,回華盛頓處理危機,提出要推遲總統辯論。可惜他到華府走了一趟,也沒發揮多大作用。他的共和黨朋友們更關心的是他們自己在各自選區能否連任成功,而不是麥凱恩能否選上。
這樣一折騰,選民對這位老人的判斷力就產生懷疑。民主黨乘機攻擊麥氏是在作秀,用政治干擾經濟問題的解決。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如何與民望已降到谷底的布什政府切割開來一直是麥凱恩的一塊心病。切割太多,會引起共和黨基本盤反彈;切割太少,又會被攻擊成“布什第三”。所以說是小布什在扯麥凱恩的后腿。姑且不論個人能力,他的這場選戰也委實難打。
那么麥凱恩還有無回天之力?關鍵還得看大勢。如果布什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能在短期內使股市止跌回升,使美國的金融信貸系統恢復正常運轉,從而使民眾對經濟重拾信心,那么麥凱恩還有一搏。如果經濟上的壞消息接踵而至,股市像自由落體般一跌就是幾百點,估計就算他搭上老命也難說。當然,如果國際上出現新的危機,如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發生,那就會重新燃起人們對奧巴馬缺乏外交經驗的擔憂,從而使麥凱恩的價值上揚。
另外從競選的角度講,麥陣營也并非已山窮水盡。首先,看看佩琳能否再次“拯救”麥凱恩。黨代會后沉寂了一陣的佩琳“揚眉劍出鞘”,在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中表現不俗;而且她火力全開,成為攻擊奧巴馬的急先鋒。其次在接下來的兩場總統辯論中如果麥凱恩有上乘表現,能說服選民自己有比奧巴馬更好的拯救美國經濟的計劃,或許還能拉到一些中間選民的票。
最后還要看麥氏的謀士們有無高招成功轉移選戰話題。他的顧問坦陳,如果老是討論經濟問題,麥氏就沒戲了。共和黨已開始了新一輪對奧巴馬個人對美國忠誠度的攻擊,試圖將他和提倡暴力襲擊美國的恐怖分子聯系在一起。這種潑臟水戰術在2004年的選戰中就很奏效。
總之從大勢看,麥凱恩確實面臨著“不可能的任務”,他只能背水一戰。但這位越戰老兵從不輕易言敗。人們不要忘了,他在初選時就是在“樹倒猢猻散”的情況下死而復生并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