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曦林
近年頻頻撞入公眾視野的“人肉搜索”,又稱“人搜”,猶如一頭兩面獸。
當5?12汶川大地震導致災區通信、交通等大面積中斷,數十萬人無法及時獲知身陷“孤島”的親友的生死及下落,此“搜”像天使,通過人找人、人問人的網絡社區活動,溫暖了無數個家庭。而當越來越多的“人搜”夾雜著窺探欲、惡作劇,不負責任地“裸示”他人的個人信息,且殃及其無辜的親屬、同學、同事時,此“搜”則幾近于魔鬼了。因此,時下流行著:如果你愛一個人,送他去“人搜”,他會得到全世界的援助;如果你恨一個人,也送他去“人搜”,他會得到廣泛性協查,被恨之人將受到萬眾的審判。
近日“人搜”再奪眼球并引起熱議,緣起北京的網民狀告“北飛的候鳥”、大旗網、天涯社區3家網站,要求賠償7.5萬元損失及6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這起由網絡走向現實的公共事件,貼有兩個標簽:“中國網絡暴力第一案”和“反人肉搜索第一案”,于2008年4月在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立案審理,至今塵埃未定,紛攘四起。事情的原由是:北京一白領女性姜巖于2007年底跳樓。她生前所寫、后來廣為傳播的“死亡博客”中,將自殺原因歸咎為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貼出了丈夫與第三者的照片。這些內容上網后,義憤的網友們自發地發動“網絡通緝和追殺”,將王菲及其家人的地址、電話、工作單位、過去經歷等諸多個人信息在網絡公開發布。王菲因此不斷收到恐嚇郵件和謾罵短信息。現實生活中,其父母的住宅頻頻遭遇騷擾,門口兩側貼滿謾罵、恐嚇標語;而王菲的工作單位也被迫卷入是非旋渦,最終不堪其擾將王菲一辭了之。
對于“王菲事件”一案,引發各方爭議的焦點有三。一是,網民在網絡上運用引擎技術展開“人搜”,其行為本身究竟有沒有構成侵權?二是,作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果網民的言論對當事人構成侵權,是不是與網站無關?三是,如果對“人搜”給予一定限制,會不會有悖互聯網“言論自由”的精神?
應當看到,越演越烈的“人搜”,本來只是互聯網衍生的搜索引擎工具,并非時興,中外有之。但將一個網絡工具發揮到能夠引發大規模的公共事件,在當下世界,中國顯得相對突出。日前,英國BBC詳細報道了有關中國“人肉搜索”事件,以“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翻譯了中文的“人肉搜索”,還加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witch hunt”(搜捕女巫)。美國媒體在報道中國的“人肉搜索”事件時,則刻意發明了一個短語“Chinese style internet man hunt(中國特色的網上追捕)”。事實上,外國的“人肉搜索”并不罕見,只是表現的內容和程度有所不同。最近一次轟動美國的“人搜”事件發生在今年3月初,Youtube(視頻網)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夸獎一條小狗靈動可愛后,竟然將它丟下了懸崖。美國網友也發出網上“追殺令”,最后被認定為虐狗者的,是一名叫DavidMotari、剛從伊拉克回到美國夏威夷的士兵,立刻,他的個人資料,包括電話號碼、私家車的照片,甚至他朋友的信息,統統得以披露。
“王菲事件”雖被稱為中國“人搜”的“第一案”,但是之前“人搜”事件也不少見。陜西“周老虎”、鄭州“天價理發”、杭州“虐貓”、廊坊“銅須事件”以及“辱罵災民”等真相的水落石出,其實都有“人搜”起關鍵作用。目前,“人搜”的兩面性非常突出,讓人既愛又恨。當它表達正義、體現道德時,人們因其一人提問、萬人響應的人海威力而感到興奮;當它動輒追殺,夾雜私憤,甚至淪為網絡暴力時,人們又為它的猙獰、丑惡而不安、憂心。
筆者認為,技術工具本身無關道德是非,但是技術應用的后果事關道德和法律。有人說,有關個人的真實姓名、家庭住址、私人電話、就學經歷及其學號、成績單等信息等不屬于隱私,經人公布在網上不屬于違法,我不能茍同。攝像頭安裝在自己的電腦上,與親友、同事、同學進行視頻交流,那屬于私域范疇,但若將它對準別人的私宅,或者對準別人的商店、工廠、公司以用于商業目的,就有違法之嫌。“人搜”也是同理。你利用它搜尋、查問有關資料資訊,只要不妨害別人利益,應當被允許;但是若將搜尋所得的他人的個人資料公諸網絡,甚至涉及其親屬、同事,有的還夾雜著攻擊性、煽動性、侮辱性的言論,其行為就接近私刑性質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商業性網站有著商業追求,一些網站通過“賞金獵人”舉措鼓勵網民開展“人搜”,這本身就帶有商業目的和經營性質,早已超越了作為信息平臺的角色定位,甚至是策劃、指使、慫恿網民進行“人搜”,是制造熱點、搶奪眼球的行為,如此行為一旦引發侵權事件,怎可能輕飄飄地以“網站只是發布平臺”而推卸相應責任?
目前我們對匿名上網發帖給予認同,這樣的言論自由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言論革命,應當珍視。但是世上的任何自由都不是極端無限的,而自有其道德或法律的邊界。沒有道德或法律約束的所謂自由,最終恰恰會斷送我們應有的自由。因此,無論網民、網站,要自律自愛,尤其是網站,如果缺乏監管能力或不重視投入監管而鼓動“人搜”運動,無疑是揮舞一柄雙刃劍,不僅可能傷人,同樣可能傷及網站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