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丹
新語絲網負責人方舟子說,復旦大學師生被舉報的學術不端行為,今年(2007年)不止這三起。而處理結果對學生很嚴厲,對教師卻輕描淡寫。
近日,復旦大學向全校師生通報了復旦三起學術剽竊事件,引起廣泛關注。而其中兩起學術剽竊事件最初均由以學術打假聞名的新語絲網站舉報,2007年12月27日,新語絲網站負責人方舟子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不夠透明和公正
記者:你如何評價復旦大學此次公告本校三起學術違規事件的做法?對處理結果,你如何看?
方舟子:在我的印象中,這是國內高校首次集中公告對學術違規行為的調查、處理結果,而且是指名道姓的,不遮遮掩掩,不怕家丑外揚,就此而言,(復旦)是走在了國內高校的前面,值得肯定。
但是,透明度和公正性都還不夠。據我所知,復旦大學師生在今年被網上公開指控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并非只有這三起,以前被發現的就更多了,那么為什么只處理、公布了這三起?其他的事例是因為做了調查后發現指控不實,還是因為其中涉及到“學界大佬”,所以不好去碰呢?另外,處理結果對學生是很嚴厲的,但是對教師則未免輕描淡寫。學生也許是造假的具體從事者,但是學生造假,往往也是由于其導師縱容、慫恿或無能導致的。教師在造假事件中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學生還是應該以教育為主。沒有被發現造假的時候導師要占有學生的成果,被發現造假了就一推了之,有福同享,有難卻不同當,這是很不公平的。
記者:你認為,現在發現學術造假主要是通過哪些渠道?最后能查下去的造假事件的比例約有多少?為什么沒能查下去,阻力在哪里?
方舟子:目前(發現學術造假)主要還是通過網上舉報。復旦這次公布的三個事件,有兩個一開始都是在新語絲網站上舉報的。官方的舉報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舉報者會擔心通過官方渠道舉報而受到打擊報復,因此寧愿選擇在已有信譽的網站上舉報。
自2000年以來,新語絲網站每年會公布大約100起造假事件,而被官方處理的每年也就幾起。我們只是民間網站,不具有權威性,也沒有調查資源和處理的權力,所能做的只是利用言論自由進行舉報,如果政府部門、學校、研究所不聞不問,甚至出來包庇造假,其結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光靠學校自我查處還不夠
記者:目前復旦大學曝光了本校的學術造假事件,但事實上,全國很多高校都處于緘默之中,為何大量的學術規范委員會都處于閑置狀態?
方舟子:高校不愿意管,一方面是顧及學校的名聲,覺得學術造假很丟人,所以就采取掩耳盜鈴的做法,不理不睬。其實學術造假固然丟人,如果能認真處理,就不僅不丟人,反而很光彩。
另一方面是顧及學校的利益和人事關系,特別是那些涉及到校領導、院士、著名教授的造假,他們能為學校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進行調查、處理,損失太大,牽涉的人太多,寧愿去包庇他們。我就知道有這么個例子:四川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被揭露造假,該校的一位院士領導主張處理,該教授就揚言“如果敢處理我,我就把該院士領導自己如何造假也捅出去”,學校當然就不敢處理了;后來這位院士領導也被人發現造假,學校干脆就把這名院士和那位教授都一起保了下來。
記者:在你看來,除用類似學術規范委員會這樣的機構監督外,還應依靠怎樣的制度建設,才能有效避免學術造假行為?國外有沒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方舟子:光靠學校自己做調查處理,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個全國性的專門機構,來進行獨立的調查、處理。例如,美國衛生部就有一個科研誠信辦公室,接受舉報,進行調查,公布處理結果,每年會公布大約10起。今年年初,中國科技部也成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看來是在模仿美國,但是一年過去了,沒有見到該辦公室有任何的動作。
所以,光成立專門機構、公布有關條例,是無濟于事的,關鍵還在于要能夠管事,而且是公開地、公平地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