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鋼
盡管有人認為擁有壟斷地位可以做到不實施壟斷行為,但在經濟發展中過度依賴“縱向關系”還是會誘發一系列新的問題。
在2007年年末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負責人以一連串漂亮的數據展示了中央企業一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2007年前11個月,中央企業以14.6萬億元的資產總額獲得了87162.2億元的銷售收入,實現了9186.6億元的利潤(預計全年的利潤會超萬億),同時,上繳了稅收7654.3億元。四項指標同比分別增長21%、20.5%、31.7%和24%,連續第四年保持高速增長。國資委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就使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于低迷狀態的中央企業走出困境,令人驚嘆。
近年來,國資委提出的對國有經濟結構的調整目標已得到國務院的正式批準,即:中央企業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要保持“絕對控制力”;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九大行業,要保持“較強控制力”。國資委通過改制重組、股份上市以及提高產業集中度等大刀闊斧的改革,使中央企業的綜合實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一大批貼有“中”字頭標簽的企業在短期內迅速控制或壟斷了能源、運輸、電力、鋼鐵、電信以及基礎設施等經濟命脈產業,使改革開放多年來魅力盡失的國有企業重新找回了自己昔日的輝煌。中央企業的高管們甚至普通員工個人也獲得了令人羨慕的經濟效益。
毫無疑問,取得“萬億利潤”,對于長期依賴國家財政輸血的中央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使人們消除了政府能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中央企業的疑慮。不過,日益強大并且擁有絕對或較強控制地位的中央企業可能帶來有悖于市場生態健康發展的負面預期也不能忽視。特別是隨著中央企業對市場“絕對”和“較強”控制力的進一步強化,經濟資源就會再次高度集中,在中國政府強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之外,再形成一個“經濟資源”控制體系,導致改革開放30年逐步形成的以競爭與合作為基礎的市場“橫向關系”遭到摒棄,再度強調與發展以從屬與服從為基礎的“縱向關系”,這對正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損害,《瞭望》雜志“不要讓體制復歸危及改革”的呼吁就是一個警示。
盡管有人認為擁有壟斷地位可以做到不實施壟斷行為,但在經濟發展中過度依賴“縱向關系”還是會誘發一系列新的問題,包括:維護壟斷地位本身所需的代價、地方政府的異化仿效、引發新的腐敗和不公,甚至還會使企業失去創新的動力,因為創新是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是企業避免死亡的一種風險舉措。這些問題出現必定會引起人們對中國改革開放未來走向的種種猜疑,對此,政府有關部門必須予以高度關注。
也許有人認為,政府強化中央企業壟斷地位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和國家經濟安全”,這是憲法賦予的神圣權利,但這是對社會主義的片面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度強化中央企業對國家經濟安全的保障作用,實際上是政府對自己執政能力和對市場監管調控缺乏信心。放眼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強國的政府是依靠國有壟斷企業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并獲得成功的。
美國政府1984年對電信巨頭AT&T的強制拆分,使其失去絕對的壟斷地位,結果,美國的電信產業并沒有衰退,電信服務也沒有中斷,當然,也沒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并且,還因為多家電信的競爭,為互聯網或基于互聯網公司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市場機會,于是,在AT&T失去昔日的輝煌后,包括微軟、思科、甲骨文及谷歌等在內一大批新型跨國公司誕生了,美國也因此成為信息化時代最強的國家。
政府作為維護市場競爭的裁判員,完全可以通過頒布相關法律來對市場的公平、公開與健康競爭實施監督,并對一切可能影響市場有效競爭和健康發展的行為進行限制、打擊和懲罰。因此,我們要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重新認識中央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只有健康并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才能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這正是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和安全的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