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款商品的低價,都會在合適的地點出現(xiàn)。這是顛撲不破的消費真理,但是真理也需要程序保證,這就是先決定自己所要的商品,然后再決定購買商品的地點。如若把程序倒了過來,跑到黃眉老怪的小雷音寺去,還指望取到普渡眾生的真經(jīng),那自然是錯誤接著錯誤了。這個道理擺到桌面上太簡單,簡單到有辱諸位看官的智商。然而跑到小雷音寺取經(jīng)的事,卻每天都在消費者身上發(fā)生。比如電視購物的消費者。
我們先來模仿電視購物的橋段:“趕快拿起電話,前三十名只售688元。”——只要打電話肯定在前三十名。“奧地利水晶項鏈,情人節(jié)最珍貴禮物。”——其實是奧地利某公司仿水晶石。”待機王、商務王、游戲王、操盤王”——無名公司的手機也稱大王。電視購物的主要推銷方式,就是主持人的三寸不爛之舌。但是孔子他老人家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欺騙性的形式,一定隱藏著欺騙性的內容。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也是我們的消費常識。再來看電視購物的商品:非生活必需,非工作必需,價格沒有可比性,功能沒有可比性,比如珠寶飾品,比如美容用品,比如運動器材,比如保健產品。一瓶啤酒擺在面前,我們知道其大致的價格;一頂帽子捏在手上,我們知道其大致的質量。但是對于電視購物的商品,我們既沒有定價經(jīng)驗,也沒有定性經(jīng)驗。我們沒有定價經(jīng)驗,價格就由主持人說了算;我們沒有定性經(jīng)驗,質量就由主持人說了算。消費者就是一頭牛,供貨商就是養(yǎng)牛專業(yè)戶,主持人就是那雙牽牛鼻子的手。
與電視購物相比,網(wǎng)絡購物是善良的。網(wǎng)絡購物中的欺騙,是愿者上鉤;而電視購物中的欺騙,卻是請君入甕。我們沒有能力消滅陷阱,但看到陷阱繞著走,卻是每一個消費者的義務。如果你沒有看到,那么你可以聽到,如果你沒有聽到,那么你可以猜到,如果你不看不聽不猜,一個勁地往火坑里跳,那么非常遺憾地恭喜你,你就是奸商最喜歡的那款。有些事你永遠不必試,有些貨你永遠不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