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閑來無事,在網上瞎逛,無意間在好友的博客里了發現了一段無病呻吟的感慨:
“心情關鍵詞:灰暗。今天班里評獎學金,我依然榜上無名。兩年了,已然該習慣了,大學生活讓我從一顆‘啟明星’變成了‘流星’。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成功為何離我越來越遙遠?”
我大為驚訝!這位好友目前就讀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學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專業,在別的大學生眼里,她無疑是個成功者,怎么一兩次沒評上獎學金,就感慨“成功為何離我越來越遙遠”呢豈不是郁悶倒一大片人?
繼續閑逛,在一個帖子里看到了這段話:
“同學借父母的錢炒股賺了幾萬,牛啊!在他得意的樣子面前,我顯然該找個地洞一頭鉆進去。他家里有車有房有錢,目前還有個漂亮的女朋友,而我什么都沒有。真可悲,我的人生好像從來都沒成功過!”
……
我突然意識到:他們也許都得了“成功焦慮癥”——渴望擁有多種“硬件”來證明自己成功的人,由于對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得償所愿或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中。他們整天和他們眼中的“成功人士”攀比,希望找到一種成功學指南走上通往出人頭地之路的捷徑,比其他人更風光、更成功,簡直如同吸毒的人上了癮,不滿足于自己現有的優越條件,在焦慮中無法自拔。
這種焦慮癥顯然不是最近才流行的。記得兩年前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研究生小劉離家出走,原因在于小劉認為: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擁有駕照、出國留學的機會、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實在是“混”得太慘了,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可憐的棄兒。
《新周刊》的一席話道明了這些“成功焦慮癥”患者的邏輯:“在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一年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就證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谷歌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先生曾經在中國幾十所高校做演講,每場演講結束后都會有半個小時左右的學生提問環節。幾十場演講下來,李開復先生不無遺憾地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中國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為幾乎所有提問都圍繞同一個主題:‘李老師,請問您認為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您個人具備的什么素質讓您如此成功’似乎聽一次講座,我的一個回答就能讓他們脫胎換骨。”卻沒有學生在演講后對這位“成功人士”提出一個“務實”的問題。
曾經,人們見面就問:“你吃了嗎”那些自認為理所應當是“成功人士”的大學生們,當你們讀大學的意義越來越取決于所獲得成功的大小時,你們之間的見面語可能會變成:“你今天過得成功嗎”被問者簡直悔愧難當——人家張伯宏十八歲就成了最年輕的CEO,我今天還在干嗎呢或許,當個“成功焦慮癥”患者會好過一點,至少說明你還有那么點上進心。
成功學書籍在大學的泛濫流行,折射出我們缺少更高的價值取向:當自己的努力到達自己能力極限的時候,心力交瘁,一旦看到別人比我們優秀、比我們“證”多、社交叉如魚得水就心生妒忌甚至怨恨,已經等不及成功的如約而至,而渴望馬上找到成功的小技巧,讓它提前到來。
選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