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不”由來
吳佩孚以自我標榜而著稱于世。不論是得意之時,還是失意之際,他總是矜持自傲,孤芳自賞,最能體現其性格的就是他的“四不”。
1932年10月,失魂落魄的吳佩孚離開成都,蟄居于北京的什錦花園,主要靠“世侄”張學良給“補助費”維持生計。但他不為窘困所迫,撰寫了一副對聯,掛在客廳,以明心跡。其對聯內容為: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怡性,真個解甲歸田。
在這長聯中,吳佩孚明確地表明了“四不”,即:不納妾,不積金錢,不出洋,不走租界。
對于這“四不”,吳佩孚有些心虛的就是“不納妾”。原來,吳佩孚與元配李夫人感情甚篤,但李夫人始終未育。依照當時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在其母吳老太太的安排下,吳佩孚又娶了張氏為側室。但對這件事,他始終存有愧疚之意。后來,李夫人早逝;張夫人仍然沒有生育,但吳再沒有動納妾的念頭,所以,“不納妾”這一“不”,吳佩孚可以說基本上堅持了。
“四不”中的“不積金錢”,吳佩孚終生貫徹。是軍閥就要斂財,吳佩孚也不例外。吳佩孚從1920年率師進洛陽,到1922年年底止,僅用自己搜刮的民財而支付的軍費(其中不包括北京政府發下的分配數),有賬可查的就達680余萬兩白銀。
直系軍閥的窮兵黷武和專制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然而,吳佩孚斂財是斂財,卻沒有中飽私囊。
吳佩孚身居高位,但生活卻很樸素。他常常穿舊灰布軍衣,著舊青布鞋。與那些穿金線軍裝、著烏亮牛皮靴的軍官相比,真是相形見絀。
吳佩孚所率軍隊,也以艱苦樸素、軍紀嚴明著稱。吳在湖南駐防時,他的軍隊操練勤奮,所宣八項禁令,因對商民“不賒欠挪借”、“不擾及民間一草一木”而受到歡迎。
1927年,吳佩孚被革命軍驅逐下野,避居白帝城。他沒有積蓄,不蓄私產,生計窘迫,只好辭退了好多仆傭。后來,吳佩孚寄居北京,沒有經濟來源,只好靠部下、舊交接濟。
“四不”中的“不出洋”,吳佩孚也做到了。在當時,軍閥混戰連綿不斷,今天你殺過來,明天我打過去。勝者攻城略地,大發橫財;敗者下野出洋,暫避鋒芒。以期卷土重來。因此,戰敗出國已是軍閥司空見慣的手法。在這種情況下,吳佩孚能堅持“不出洋”,實屬不易。
“四不”中,吳佩孚執行最堅決的當屬“不走租界”,吳佩孚素以云長、武穆自詡,最重民族氣節。他痛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凌,不管形勢多么嚴峻,不愿依靠外國人,堅持“不進租界”。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軍閥兵敗如山倒,吳佩孚被倒戈的馮玉祥逼得窮途末路,只得退往天津,困于新火車站。其部屬勸他遁入租界,稍作權宜之計,吳佩孚不肯違背自己的誓言,斷然拒絕。
1939早年底,吳佩孚牙槽感染發炎,危及生命,家里人請來德國醫生,經診斷,認為必須住院手術,讓家人趕快將其送往東交民巷德國醫院。而吳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德國醫生只好嘆息而去。他周圍的人無不為此著急。當吳妻準備勸他去德國醫院時,吳佩孚卻先開口說:“你我夫妻一場,我的心意你不能說不了解,倘若你乘我昏迷不醒之際,把我送到東交民巷,那我們就不是夫妻了!”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在北京病逝。
(摘自《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