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彤
這里,想借幾個鮮活的課堂故事來探討“活動”這一話題。
“活動”,一度成為語文教學界的“熱詞”;“活躍”,也曾被視為評價一堂課的關鍵指標。有教師聲稱:活動,將使語文課堂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
那么,何謂“語文活動”?如做粗略的區分,可以這樣說:從廣義上看,“活動”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元素,舉凡朗讀、寫作、思考、發言……都是“活動”;從狹義上看,“活動”特指那些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而專門設計的與常規語文學習方式不同的特殊活動,如調查、采訪、表演、辯論、繪畫等等。通常所言的“活動”,是指“狹義”的。
如此看來,活動,要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探索;而多種“活動”的配合,又有利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然而,是否一旦有了“活動”,語文課堂就可以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是否所有的語文課堂都應該“活動化”呢?
我們很愿意看到“動則活”的課堂;但也常看到不少“動而濫”“動則亂”的語文課。學習主要是一種內隱的心智活動,內心的激蕩與外表的沉靜是和諧的。熱鬧是暫時的,沉靜是長久的;爭辯、交流是支脈,沉思、吸收是主流。語文教師不應該一味追求課堂的熱鬧,不應該追求形式的花哨。
那么,“動”與“活”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語文課堂如何開展“活動”?如何確保“活動”的有效性?為進一步認識語文課堂中“活動”的基本特征,我們選輯了魏書生先生及當下三位青年教師的教學故事供大家揣摩研究;此外,湖北省教學研究室蔣紅森老師應邀對課例做了深度點評,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