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溪
從第一屆現代奧運會14個國家、241個運動員參與9個大項的比賽,到目前100多個國家、上萬名運動員參與近30個項目比賽,奧運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影響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人類的體育盛會。但在這個過程當中,通信技術的應用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不斷突破
人類通信無時不在,但早期,人們至少需要花數月的時間才能了解到地球另一端發生的情況,這嚴重限制了奧運會的影響力。在1896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上,被譽為“現代奧運之父”的顧拜旦以個人名義邀請了12名記者前往希臘觀看奧運會。那一次,才應用沒多久的電報技術成了他們向外界報道奧運會比賽情況的最快途徑。
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電視開始對比賽進行現場轉播。屏幕上運動員公平競爭、友好相處的畫面,讓人們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奧林匹克精神。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發射的“辛科姆”通訊衛星轉播了奧運會盛況。8年后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上,主辦方又頗具創新地用衛星信號將圣火從奧林匹亞傳到主會場。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讓通信變得更加立體: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人們第一次提出了網絡奧運的概念,開啟了奧運通信的新時代。
根據已經公開的資料,亞特蘭大奧運技術中心在比賽期間共接管了9000部無繩電話、7000臺電腦、6000部傳呼機、1000條傳真線路和8000條有線線路。這個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非軍方通信網絡,在26個比賽場館中連接的光纖數量與整個佐治亞州鋪設的光纖總量一樣多。按照相關方面的說法,該網絡可以抵抗風力、太陽耀斑和間諜衛星影響,上網的速度可以達到100Gb/s!而在那屆奧運會上,卓越的通信性能有力地支持了861萬余張門票的出售,創下奧運會歷史上觀眾人數的最高紀錄。值得一提的是,亞特蘭大奧運會也吸引了不少高科技公司的目光,它們都把它當成了向世界展示實力的重要舞臺,這個以前并不惹眼的城市迅速發展成為美國第二大通信發達城市。
隨著蜂窩技術的成熟,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移動電話成了會場通信的新亮點。
作為悉尼奧運會唯一指定的通信公司,澳大利亞電訊(Telstra)建立了奧林匹克運動史上最為龐大的通信網絡——千年網。該網由基礎傳輸、內部電話、移動通信、視像傳送以及數據傳送等五大部分組成,并通過長達4800公里的光纖將135個場館連接,然后再接入澳大利亞電訊遍布全國的150萬公里的網絡中。
多位行業分析人士評價:“這是一個堪稱經典的通信網絡。”后來,北京方面確實曾在2005年的時候專門派人到當地對此學習。據回來的人介紹,悉尼奧運會在奧林匹克公園內建立了一個世界上通信密度最大的移動網絡,該網絡實現了GSM網與CDMA網的雙重覆蓋。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數量龐大的基站竟被巧妙地裝進路燈的電桿內部,或是公用電話亭頂上及看臺的橫梁上。這個“隱秘”的網絡可以滿足30萬用戶在1.5平方公里范圍內同時通話的要求。而在固話通信上,30000多條線路承受了每天至少32.5萬次的通話壓力。再加上其280線視頻聯接、3200線音頻聯接、250線數據聯接和12萬公里長的內部電纜,悉尼奧運會的通信應用也被稱為“融合通信”。它讓外界與奧運會的互動性大大增加,直接調動了人們參與奧運會的熱情。
2004年,雅典奧運會再次讓人們感受到現代化通信發展帶來的新喜悅。各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盡管雅典奧運會的通信設施在開幕式前一天才遲遲開放,很多通信線路的標識也不清楚,導致媒體無所適從,但卻有不少創新——在國際廣播中心、新聞中心、記者村等重點場館配備了DSL寬帶數據接人線路,實現了奧林匹克主賽區3G網絡的100%覆蓋。有近20家廣播公司經國際奧委會允許,首次對奧運會進行網上直播,還出現了手機上網等新型移動數據服務。
而在WiFi無線技術被廣泛應用于2006年都靈冬奧會后,“通信”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保證奧運會信息順利傳遞的“神經系統”。
北京新看點
進入2008年,人們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如何架構通信網絡充滿期待。
對此,中國移動奧運辦公室主任周毅在去年7月的時候明確表示:“只要是目前用得上的技術,北京奧運會都會提供支持。”他指出,中國移動將構建奧運歷史上首個由GSM/GPRS/EGPRS/TD-SCDMA等網絡組成的移動通信系統,它包括2G、2.5G、2.75G以及3G的通信技術,還包括無線通信網絡WLAN、WIMAX。此外,為了給7個奧運城市和63個場館提供網絡服務,中國移動還制定了包括SLA服務、應急保障和人力保障在內的3900項網絡規劃。
周毅舉例說,中國移動的應急保障方案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是集團層面,主要處理國際業務和省際業務;第二個是省級公司層面,31個省級公司制定了一致的預案;第三個是地市公司層面,322個城市用同一個方案。截至2008年4月25日,中國移動已經完成8574個應急方案的演練工作。
事實上,北京奧運在通信領域的新看點還不止這些。
北京奧運會的固網合作伙伴——中國網通(即將與中國聯通合并)為了構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智能光纜網絡,它在奧運場館內敷設了近200公里長的各式光纜和近100公里長的各式電纜。該公司相關負責人曾透露,他們為奧運會安裝的電話交換機就有2萬門左右,新增的ADSL接入層端口近3000個,并完成了近萬個信息點的賽時綜合布線系統。在這些基礎設施的支持下,北京的全部奧運場館已經實現了“全光網絡覆蓋”。
另據介紹,北京奧運會還將首次實現下列通信技術的應用:第一次采用高清視頻傳送技術,使電視信號毫無損傷地傳送;第一次通過無線網絡和呼叫中心提供求助服務、定位服務和信息查詢;第一次建設多語言呼叫中心,提供母語或英語的咨詢服務;第一次使用基于IPv6技術的視頻監控系統;第一次應用插卡式媒體寬帶卡,使用戶在奧運場館和酒店都可享受到不限流量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
“北京奧運通信將無處不在。”北京奧委會一位官員說,2008年5月8日,“祥云”火炬經過6個多小時的艱苦跋涉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峰頂。但為了保障這次奧運歷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傳遞,中國移動還在海拔6500米處建立了移動通信基站,這已經贏得了業界的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