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莫斯科
在莫斯科,堵車是最常見的事。就是最寬的6車道、8車道大街,也全都被密密麻麻的小轎車堵塞著,你有再急的事,也只能跟著前面的車屁股慢慢爬行。
莫斯科現有900多萬常住居民,卻有300多萬輛私家車,上班族基本人均一車,再加上外來流動車輛,有人估計,每天大約有400萬輛車在莫斯科大街小巷流動。
莫斯科的馬路一律沒有慢車道,人行道也很窄。在莫斯科逗留了三天,只看到一個騎自行車的,算是“稀有動物”。至于公交車輛,汽車、電車、有軌電車都有,但乘客都很少,多數公交車上只有三五個乘客。盡管乘車比步行快不了多少,但人們首選的出行方式還是自駕車。好像他們對堵車并不在意似的。
堵車最大的受害者當數我們這些外地游客了。因為堵車,半天只能看兩個景點,其他時間都消耗在轉場的路上。就是去飯店吃飯也要走半小時或40分鐘,真是使人如坐針氈。有的游客提議,干脆別吃午餐算了,自帶干糧,吃頓飯來回耗掉個把小時,太不劃算了。
使人揪心的一次堵車是去趕開往圣彼得堡的火車。開車時間在晚上8點零5分。導游說,因為堵車的原因,下午我們要6點鐘到飯店吃飯,6點半出發。雖然去火車站只有15分鐘的車程,但我們還是早去為好。果然,按照導游的安排,我們的旅游大巴6點半準時從飯店開出。誰知正是下班時節,堵車高峰,大巴車只能在馬路上像蝸牛一樣慢慢往前爬。眼看著走了近50分鐘,可還沒走一半路程。這時年輕的女導游一看表,臉都嚇黃了,汗珠子直往下滾:現在注定要晚點了!她拖著哭腔說:要是誤了火車,我這個月白干也賠不起呀!怎么辦?怎么辦?她人都急傻了。
這時,還是老司機有辦法,他說,附近有個地鐵站,只有兩站就到火車站了。女導游一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趕忙說:對,地鐵!地鐵!快去地鐵!當我們一行數十人乘地鐵趕到火車站時,距開車時間只有10分鐘了,真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旅行!
陳超蔡紀新摘自《揚子晚報》
在沙特人家做客
麥加其是我在沙特認識的第一個好朋友。一天,他熱情地邀請我和翻譯去他家做客。
這天上午,我們來到位于沙特首都市郊公路邊上的麥加其家。在他家的客廳里,我被墻上一幅精美的人物畫吸引住了。真是太美了,畫中的老人栩栩如生,像孔圣人那樣威嚴、安詳。我目不轉睛地觀賞著,禁不住連連夸道:“這幅畫真的不錯,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人物畫。”
話音剛落,我的腰立即被翻譯狠狠碰了一下,我陡然一驚,馬上想起了在當地做客的一個大忌不能隨便夸贊人家的擺設或死死盯住物品,否則主人會以為你想要,就會把這件東西送給你。而且主人送的東西客人必須收下,不收等于瞧不起他。
想到這兒,我馬上閉上嘴巴,然而已經遲了,麥加其看我贊嘆不已,微微一笑,就把這幅畫拿下來,用紙包好,塞在我手中。麥加其告訴我,畫中的人物是他先父。他父親已經去世十年了,他至今還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我聽了,一時愣在那里:這是他先父的遺像啊,我怎么能收?可又怎么退回去呢?
還是翻譯機靈,他馬上說道:“他在國內是個裝裱師,專門裝裱畫。剛才看見你這幅畫有點舊了,想拿去修理一下。”麥加其喜出望外,忙說“我的朋友,太好了,我正想拿去修一下,現在好了,拜托你了?!蔽抑缓糜仓^皮應承下來,其實,我哪會裱畫啊!
飯后,我們又在聊天,不知不覺天漸漸暗了下來。我沒有戴表,心有點急,這時我又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向麥加其問時間。他二話沒說,又十分慷慨地把表給了我。望著麥加其,我真是哭笑不得,只好胡說道:“我看見你的表有點問題,看能不能修理一下。”這下麥加其奇怪了:“這表沒問題,它一直走得很準時。”
我張口結舌,于是信口開河:“這表在你們看來是沒問題,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就一定有問題。”翻譯笑了,趕緊圓場“這樣吧,這表先放在麥加其這里走幾天,如果沒問題就不要修了?!?/p>
有此教訓,我再也不敢把目光停留在物品上了,而是把頭朝上仰著,死死盯住天花板,我想:你總不能把天花板拆下來給我吧。麥加其看我不斷朝上張望,十分納悶地說:“我的朋友,你是不是想要那吊燈,等一下我把它拆下來吧。”我只好苦笑道,“我的朋友,吊燈我真的不想要,因為它沒問題,不需要修理?!?/p>
現在明白了,那里的男人們都把自己媳婦的臉蒙著很有道理!
佚名姚梅芬摘自《愛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