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2008年5月12日這個沉重的日子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截至本刊發稿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難,374159人受傷,失蹤17426人,累計受災人數4624.9048萬人。近7萬人的死亡和17000多人失蹤的代價太過沉重,面對巨大的傷亡和不計其數的財產損失,億萬中國人都有一個不可推卸的使命與責任:重建我們的家園。
這個世界上,災難時有發生,但它并未阻止人們向往美好的生活。在地震、海嘯、颶風過后,很多地方,新的城市又蓬勃發展起來,而這些城市的重建也為汶川災區的重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臺灣地震后,“協力造屋”計劃中建造出的邵族人的“廉價”房自然環保,抗震性能好;日本地震后興建防災公園,重視震后土壤污染治理,而且分階段實施災后重建工程;美國洛杉磯地震后不僅頒布了建筑抗震標準,而且每年都要進行建筑物的“體檢”,發現不達標的堅決進行加固,甚至拆掉重來;德國建立起“政府主導,全民共建”的災后重建體系,一旦發生大的災難,與德國內政部建立了固定聯系的各個志愿者組織可立即向政府提供近50萬名隨時待命的支援人員,這些志愿者都是經過嚴格培訓,能在一定組織形態下統一行動的專業人士;32年前,唐山大地震災后學校的房屋建設首先是抗震,然后才是美觀,等等。
當然,災后重建也不能搞簡單的“復制”,應結合震區現有的人文、區位、地質地貌和資源特征,合理布局,高起點規劃,重建家園。
6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第526號國務院令,公布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這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一個地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條例,標志著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將納入法制化軌道,為重建美麗家園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