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婉玉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長鏡頭在電影作品中的美學意義
——以《山河故人》為例
冀婉玉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長鏡頭作為一種拍攝手法受到了眾多導演的青睞,特別是在新聞、紀錄片的創作中更是離不開長鏡頭的運用。長鏡頭不僅可以表現出導演的實力,而且影片的寓意、美學特征可以通過鏡頭真實的表現出來,增強了影片的可觀性。本文主要以《山河故人》為例來分析長鏡頭在電影紀實作品中的美學意義。
長鏡頭;美學意義;山河古人
提到長鏡頭,我們便會想到巴贊。長鏡頭理論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以自己的“攝影影像本體論”為基礎提出的與蒙太奇理論相對立的電影理論。巴贊認為:蒙太奇簡單來說就是剪輯和組合,把完整的時空給分解了,這是不真實的。因此要想表現生活的真實,必須用長鏡頭來表示。電影史上最早運用長鏡頭的是羅伯特·弗拉哈迪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亞歷山大·索科洛夫所拍攝的《俄羅斯方舟》一鏡到底,更是堪稱歷史上的經典。
長鏡頭在拍攝過程中是連續的、不間斷的,因此它能夠真實地記錄事件發生的過程,彌補了分鏡頭當中所出現的畫面不連續的情況,綜上所述,長鏡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長鏡頭表現的是連續的畫面,是不經人為剪輯的,強調了鏡頭的流暢性;2)長鏡頭在拍攝的過程中,通過導演的場面調度和演員的表演來共同完成,保持了時間發生的真實空間;3)在敘述方面,長鏡頭最主要的作用是展現客觀真實的畫面,使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達到了自然的真實,如鈕承澤在其影片《愛LOVE》中,剛開始就是一個長達10分鐘的長鏡頭,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出場,且交代了他們的人物關系,這樣更有利于觀眾理解影片。
長鏡頭是電影美學的一部分,現在導演在拍攝作品時,長鏡頭的手法越來越受到青睞,且有的導演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長鏡頭模式。例如,侯孝賢導演。但是長鏡頭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每部影片中必須出現長鏡頭,下面就以《山河故人》為例,列舉幾個經典的長鏡頭,具體分析長鏡頭的美學意義。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導演的一部家庭現實題材的電影,該影片講述了汾陽這個小縣城的故事,沈濤一家三代人從1999-2025年情感、時代變化的故事。影片中沒有大起大落,認識利用三個不同的屏幕比例來講述不同時期的三個故事。
片段一:影片在一開場就運用了一個長鏡頭,剛開始在影片的30秒處,隨著音樂響起,眾人開始跳舞,一個長鏡頭把主演以及其他演員全都涵括進去,慢慢的鏡頭跟進,在1分02秒處將鏡頭主要對準影片的三位主演——沈濤、晉生和梁子,之后大家跳舞圍成一個圈轉的時候,鏡頭慢慢移動直到1分35秒處長鏡頭結束。此處的長鏡頭交代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并且把每個人的開心快樂表現的淋漓盡致,為故事后來的發展做了鋪墊。
片段二:緊接著在2分15秒沈濤在巷子里遇見舞獅的兩個老鄉,從他們打招呼開始就一直用長鏡頭,到沈濤帶耳罩,騎摩托車直到在巷子的遠處留下背影才結束,這個長鏡頭中雖然沒有太多的話語,但是從沈濤的一系列的細節中可以感受到她內心中的喜悅,感受到人們過節的氣氛,此時無聲勝有聲,屏幕上的無聲憑著一個長鏡頭,讓人們的內心也跟著沈濤的心情動起來。
影片中把汾陽這個小縣城的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展現了出來。在影片中運用了固定鏡頭、長鏡頭等鏡頭語言傳達出了一種真實的效果。長鏡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長鏡頭的功能有以下幾點。
一是長鏡頭是連續拍攝的鏡頭,他不破壞事件的發生,能夠完整地表現一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更具有可觀性,真實的再現了“生活空間”。由于長鏡頭是連續拍攝,從頭到尾一氣呵成,這樣就避免了后期剪輯給人帶來的中斷的感覺,且涵蓋了許多的細節,人物的眼神、動作都能夠一字不差地表現出來。
二是長鏡頭在描寫人物心理和烘托氣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導演用長鏡頭用來表現生活的真實,不刻意使用一些美好的鏡頭來誘導觀眾。例如,在影片中出現的滾滾濃煙以及煤礦人們下井時的裝扮,沒有過多的美化,而是展現了他們真實的模樣,這正是那個時代汾陽小縣城的人們的生存狀態。
三是長鏡頭的使用使故事沒有固定的結局,觀眾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結尾處,沈濤一人站在雪地跳舞,或者是他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或者是他對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或者是表現了他內心的糾結,導演以這樣的場景結尾就是給觀眾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讓人回味。
在影片《山河故人》中,長鏡頭的使用深刻地揭示了人們的生存狀態,客觀冷靜的長鏡頭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環境,故事的矛盾性也一步步地吸引著觀眾,對影片對生活又有了新的思考。
冀婉玉(1993-),女,山西蒲縣人,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